三棵树苏童 听苏童谈写作


三棵树苏童 听苏童谈写作

文章插图
三棵树苏童(听苏童谈写作)
前言 我们来看看孩子的文学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孩子普遍惧怕写作,总是觉得无东西可写 。一方面客观的原因是钢筋水泥裹挟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孩子生活在两点一线(学校和家),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导致孩子没有很多东西可写 。那如何把孩子的"小世界"开拓出来?首先我们需要克服孩子写作的恐惧,让孩子能够体会写作的乐趣 。其实写作就和其他爱好一样,它能够带来快乐 。可以把写作看作"挠痒痒"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每个人都会有"灰色情绪","灰色情绪"就是情绪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就可以通过写作来纾解 。因而不要把写作看的那么难 。
用"心" 从《初入学堂》这一篇文章说起,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小时候,姐姐带苏童去上学 。教室设施有限,没有多余的板凳提供给苏童,于是姐姐和同桌将凳子并在一起,苏童就坐在中间 。第二件事是关于换座位的故事 。开学第一天,就要换座位 。苏童可能会面对两种结果,一种是和旁边很漂亮,穿着花裙子的姑娘同桌,另一种就是和旁边流着鼻涕,不那么干净姑娘成为同桌 。最后,苏童非常伤心 。因为那个流着鼻涕的姑娘成为自己的同桌 。第三件事是关于苏童的启蒙老师 。这位老师是一位带着女儿来苏州的外地老师,她视力不太好,是为十分和蔼可亲的老师 。那时1969年,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尾声,苏童在小伙伴的撺掇下,写了小字报,并张贴在了学校里 。而这位老师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苏童内心十分内疚 。第二年,这位老师要走了,甚是愧疚的苏童去送老师,见老师和女儿正坐在三轮车离开,三轮车上是他们的行李 。听到苏童的叫声,老师才看到苏童 。老师一句"天黑了,快回家吧!"苏童眼泪流下来了 。为什么将这三件根本找不到联系的三件事放在一篇文章之中,苏童这样说到,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是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的事情 。姐姐带去学校,让我对学校印象深刻(在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 。"换同桌"则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时刻——小男孩对美的追求 。至于启蒙老师,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个启蒙老师 。只要你有心、有意、友情,就能发现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就能有东西可写 。
再来看看写作和作文,苏童看来写作和作文是不一样的 。写作是不会设限的,需要用"心"去参与 。"心"怎样参与写作?首先是需要强烈的情感共鸣,另外是需要有发散性写作思维 。一起看看《雨和瓦》这篇短文,可能会想怎么将"雨"和"瓦"联系起来呢,其实这些也是来源于生活 。苏童在雨中不仅看到屋顶,还看到自家开着的窗户,并且看到了正在为苏童和他哥哥赶制衬衣的母亲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苏童对雨如此钟情,有如此怀念,其实是他"在茫茫的雨幕中,他真正地体会了母爱的伟大和诚挚,那是因为青瓦覆盖屋顶的家是那样的温馨",因而"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 。这样看来"心"就是写作逻辑,我们不用着急当前是否不符合常理,是否有问题 。我们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得要大 。一些生活中你认为不那么重要的,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们是很珍贵的 。
跳出常规逻辑,"情""景""人"都可以在一起,走"心",你会发现写作世界如此奇妙!
第三只眼睛 【三棵树苏童 听苏童谈写作】写作需要我们培养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第三只眼睛"是什么?当你走在路上,看到任何美的风景,有趣的事物,你都能多看一眼,多好奇一些,这样你就有了"第三只眼睛" 。"第三眼睛"用来做什么呢?"第三只眼睛"要求时刻保持对世界有故事的角落多看一眼,多思考一些,这样就能发现素材 。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作家都有兄弟姐妹,这些兄弟姐妹和作家生长的环境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他们不全是作家呢?这就是"第三只眼睛"的原因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