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章插图
中秋由来(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甚至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01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 。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
而中国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 。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并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在农业社会,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丰收的日子 。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表达愉悦的心情,并期待来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 。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成了中秋节 。
此外,《礼记·月令》上也记载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这不仅是“中秋”一词的最早记载,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向老人们施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衰老的福利政策 。
02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骚客兴起了中秋赏月的活动 。比如《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而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 。玩月,古也 。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 。”可见当时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有文人集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吟咏诗词歌赋,像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赏月,留下了许多玩月诗 。不过当时尚未有中秋节之名,八月十五也并非法定节日 。
中秋节一词的出现,是唐代时期 。《旧唐书·太宗本纪》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 。而且唐代赏月风俗日益普及,中唐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就将唐代赏月风俗表露出来 。
唐代文人赏月,开始与思念故乡联系起来 。比如脍炙人口的李白的《夜静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等等
03
到了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中秋节,放假一天,全国欢庆 。加上北宋经济发达,国人开始有了夜生活,因此每年中秋汴梁城里都格外热闹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描绘了当时中秋节的欢乐场景:“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