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假肢产业转型升级是一场加速跑,也是一场马拉松

130个
为加快假肢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 截至2021年5月 , 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130个国家标准和22个行业标准 , 行业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
3月13日 ,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 , 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双榜首 。 这是一次创造历史的盛会 , 也是一个展示科技助残的舞台 。 人们犹记得 , 运动员用仿生手传递火炬、用假肢完成单板滑雪的画面 。
借助假肢正常生活并实现梦想的不止冬残奥会上的运动员 。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装上假肢和妻子共同奋斗踏出脱贫路 , 夏伯渝在69岁时借助假肢登顶珠峰 , 双腿截肢者艾米·穆林斯穿着手工雕刻的实木假腿站在伦敦时装展秀的舞台 , 大放异彩 。
据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 “十三五”期间 , 我国通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等 , 累计为1252.5万残疾人提供了包括假肢在内的辅助器具服务 。 目前 , 假肢领域有哪些新的技术成果?如何推动我国假肢产业发展?
智能动力假肢是未来趋势
假肢又称义肢 , 是一种康复辅助器具 , 指的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 , 为截肢者或不完全缺损的肢体专门设计和制作装配的人工假体 。
最古老的假肢可追溯至3000年前 , 人们在古埃及一个贵族墓地中发现女性木乃伊右脚拇趾上的假脚趾——由亚麻线连接木头与皮革制成 。 人类不断进步 , 其技术硕果为假肢发展插上了翅膀 。 20世纪60年代 , 具有变革意义的组件式下肢假肢首次推出 , 并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 70年代 ,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推出各自的组件式假肢 , 完成了传统假肢产品向组件式假肢产品的过渡 。 80年代 , 大量新技术与新材料引入假肢 , 实现了假肢的钛合金化、碳纤维化和计算机智能化控制 , 这期间 , 还出现了智能关节和储能脚等产品 。 90年代后 , 假肢技术更加完善、产品更加丰富 。
从木头、铁质类假肢 , 到机械式的气液压假肢 , 再到智能假肢 , 技术演进不断为假肢赋能 。 进入21世纪 , 假肢制作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 致力于全面提高截肢者生活质量 。 比如 , 依托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3D打印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 , 一些研究者进行了仿生假肢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
在技术方面 , 智能动力假肢成为残疾人群体的新希望 。 2014年 , 国内首款智能动力小腿假肢“风行者”正式上市 。 这款产品由北京大学工学院智能系统与人体工程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启宁领衔研发 。 王启宁表示 , 传统假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 比如假肢关节角度、阻尼不可自主调节 , 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转动 , 并且没有动力输出 。 王启宁认为 , 如果想达到“赛博格”(人类与电子机械的融合系统)这样的程度 , 需要依靠智能动力假肢 。
对此 , 深圳健行仿生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孙小军持有相同看法 。 他表示 , 目前市场上约99%的假肢都是被动式假肢 , 即传统假肢 。 2021年12月 , 该公司研发的智能动力假肢机器人正式量产 , 孙小军表示:“如果说传统的被动式假肢是马车 , 那么智能动力假肢可以理解为能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 。 动力假肢是一个蓝海市场 , 是未来的大趋势 。 ”
国内中高端假肢产品供应不足
由于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 , 我国假肢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昆明医科大学相关人员调研发现 , 我国国产假肢和矫形器的技术含量还处在相当低的水平;国产假肢和矫形器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均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 与同期的国际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