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换一种方式 会让你说话更有分量


经验说:别净整那些华而不实的没用的形式主义 。累不累呀~
实验说:可别小瞧了形式 。当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形式之后,大脑就开始偷懒了,通过形式判断内容 。
排了半天队,忽然有一个人插队到了你前面,你能答应吗?
怎么可能!我们要维护公共秩序,大声怒斥这个家伙 。除非……除非他有什么特殊原因 。
你的确需要一个原因,但并不太在乎原因的具体内容,更需要的是一个形式 。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Langer和同事们在1978年就对图书馆排队打印的学生们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看一个学生要打印,就跑去对人家说:“我要打印五页文件,可以用下打印机么?”如果这么没有理由的说,通常有五分之二的人都会拒绝这个要求 。
但是,如果改成说“我要打印五页文件,可以用下打印机么?因为我赶时间 。”被拒绝的可能就一下子下降到了6% 。
“赶时间”这个理由看上去挺充分,但是真的是这个原因在起作用吗?Langer安排了第三种情况 。
“我要打印五页文件,可以用下打印机么?因为我有点东西要打印 。”对,“因为我有点东西要打印” 。说了跟没说一样?那是从信息量上看,但是,这效果可不一样 。93%的人听到这个伪原因后都同意了小请求 。
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人们经常是不过脑子的,大脑还要省出来干些更加重要的工作,所以不需要办那么多道手续,只要简单对一下暗号就可以直接批准 。五页纸打印起来用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没关系,如果换成二十页纸的话,人们似乎就不吃伪原因这一套了 。
想让我答应一件事,你需要给我个原因,哪怕是伪原因;想让我相信你的观点,你就要让我觉得咱们是同类人 。同样的一段话,有些人说出来你就更信服,另一些人说出来却会激发你的批判精神 。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准备了一段同样的演讲词,找来同样一个演员,录制两段不同的录像 。一段配合更多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热情洋溢 。另一段则表现得成熟稳重 。随机分配给参与者一段录像,请他们评价是否支持录像里的内容 。他们发现在个性测试中,保守派偏向于支持看起来沉稳的录像,而激进派支持看起来热情洋溢的录像,尽管演讲者说的内容是一字不差的 。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跟你吵了半天其实你们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或者其实观点就是一样的,还吵了个面红耳赤,非常可笑 。看看那些论坛里博客下的“脑残”“傻×”评论吧,是不是有这么几个特点:他们可能文章根本没看完,或者根本没看 。有的可能没有理解或者误解了作者的意思 。还有的评论抨击的是作者的态度而不是观点 。他们学堂吉珂德打风车呢?我们姑且认为这些人是发自肺腑地不同意楼主,而不是出于工作需要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理解能力这么“差”呢?
就是因为我们常常在看内容之前就已经事先有了一个心理设定,划分出了敌友 。Langer教授在黄页上随机挑选了一些地址,寄去一份简单的只有五道题的调查问卷 。问卷只是个幌子,重点在问卷的导语,分为两种 。一种只要求填写问卷,并给了个寄回的地址,而另一种则客客气气地说“您好……请……” 。这些礼貌用语看似假模假式,但是,问卷回收率的提高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
大脑为了自己省事儿,就想出了这么一个以形式代替内容的偷懒的法子 。不知道的人还常常因为这个无关紧要的壳子引起矛盾 。了解的人却懂得利用这一点,为自己的内容扫清障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