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有初老症?初老症的诊断和治疗


在心理学家看来,被视作一种全新“现代病”的初老症实际上是一种面对社会压力的集体意识和心理暗示,通过情绪调整和接受变化,完全能够从这种不是“病”的生活状态中获得新的感受 。
初老其实是恐老
“初老症被很多人看做是现代社会压力的产物,但是从小学开始一切都是按照培养成人的教育方式来做,可是到成年时却希望保持童心,开始怀旧 。”
在网络上,喊“初老症流行”的也多是80后、90后的青年 。在知名心理咨询师胡慎之看来这不过是年轻人对成年面对压力的自嘲,是压抑之后的一种反弹 。“现在孩子们是少年老成,但成年之后却不愿意接纳长大面对压力的现实,这种自我退行的状态是初老症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
前一段时间胡慎之去了尼泊尔,在旅途中遇到一名在伦敦读大学的英国女孩斯曼林,她说要在恰当的年龄做恰当的事情,年轻就要多了解世界,而且她在上学期间打零工支付假期旅行费用,完全不需要家庭支付相关开支 。“联想到国内差不多年龄的孩子都被保护得很好,少年不知愁滋味,然后直接进入社会后就产生了断层,无法适应社会的压力,看到‘初老症’这样的标签就会不由自主往自己身上贴,从而产生集体认同感 。”胡慎之说初老症其实是种恐老的表现,说到底是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问题 。
调整生活接受内心变化
其实,仔细看看初老症列出的50条症状,例如“一天没有吃绿色蔬菜就会觉得身体怪怪的”、“按时回家”、“不爱凑热闹”这样评定“是否提前衰老”,却是生活状态面对内心变化而改变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将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要求,因此,不同时期的人都存在特有的心理危机 。而所谓的“初老”也不过是25岁之后青年心理发展随着社会变化在调适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危机” 。
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说,能否安然度过人生阶段中特定的“心理危机”要靠情商和自我心理调节 。她的工作状态对于当下很多奋斗中的年轻人来说可以算是超负荷运转,可是张怡筠觉得完全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和生活安排来释放和调节压力 。“我会在固定时间跑步,这对压力释放有很大帮助 。”不仅日常饮食“不吃红肉不喝咖啡”,“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茶,覆着面膜开始30分钟安静的阅读”,这是她的一天“情绪启动仪式”,是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法宝,“当你用很沉静的心打开一天的时候,就会得到很充沛的能量,然后去思索今天要做的事,我该如何去面对,根据这些做好调整 。”
寻找积极归因愈疗
胡慎之也认同,当下一部分青年对于初老症的认同感不仅来源于个体,也是集体意识消极归因的心理暗示 。“我有个小助理是1988年出生,每天都听到她在那里喊累,但什么是累呢?”70年代生人的胡慎之,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一天乘坐3种交通工具辗转3个城市完成工作、每天只睡5个小时,在9个电视台不同类型的节目做嘉宾,业余开设专栏出书,出门旅行,并仍然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用他的话说归根到底是寻找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别人娱乐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工作 。现在很多都是30岁左右的人喊自己老了,但他说自己恰恰就是在30岁之后找到新的人生规划 。“提前做好规划,寻找支持自己人生的信条,你会发现不会有逃避压力的无力感,相反会享受人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