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重阳节是多少岁的人过的


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
“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今天是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重阳来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 。
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 。
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 。
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 。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
重阳习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 。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 。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 。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