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原文 春色初绽二月二


早春二月原文 春色初绽二月二

文章插图
春来处处有花看,一种芳心欲吐难 。
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 。
——宋·释行海《丙辰二月二日喜晴·其二》
迈过冬日的凛冽,冰雪融化,春雨霏霏里,节令便走到了“二月二” 。春节、元宵节的喜庆还余味缭绕 。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
农家大门上这副春联依然还是红彤彤的 。门前柳树已萌发新芽,鹅黄、浅绿渲染着初春的朦胧颜色 。抓一把田野里软软的泥土在手里,闻一闻带着春天那股特有的气息 。春风细细,柳色如烟,呢喃细语的燕子唱响了春耕进行曲 。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
——宋·方岳《二月二日即事》
中国人自古就崇拜龙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风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人们祈望龙王抬起头来,兴云作雨,为大地、农田撒下甘霖,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同时龙又是鳞虫之长,人们也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毒虫,保人畜平安 。诗里写了春社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要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 。
早春二月原文 春色初绽二月二

文章插图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
——宋·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张耒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宋代二月二挑菜的习俗 。春二月,百草生发,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 。
对旧时的农家来说,二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日,还好,“草芽菜甲一时生”,地里的野菜争先恐后从酥酥的土里钻出嫩嫩的绿绿的芽儿,挖野菜就是孩子们的活儿 。麦垄里的荠菜最受孩子们欢迎 。
寒冷的冬天里荠菜在麦苗的庇护下,躲过严寒,春风一吹,马上柄碧叶绿,特别鲜嫩 。不一会儿就能剜一篮子 。篮子里野菜满了,女孩子就会到地头玩“跳房子”,“拾宝鼓”的游戏;男孩子就会在麦田里放风筝,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
早春二月原文 春色初绽二月二

文章插图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
——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 。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只不过是“漫随人意看儿嬉”罢了 。二月二算不上一个大节令,但是知晓率很高,男女老少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 。其实,“二月二”节日风俗因为时光的过滤,一些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枯萎的影子留存在久远的记忆中 。
如今民间仍有“理发去旧”的说法 。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小孩动了“龙头”交好运,长大后出人头地 。大人剃剃头、刮刮脸,也是图个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福星高照,顺顺利利 。
二月二忙坏了剃头匠,人们挤挤插插要在这天把蓄积的头发打理一下;若理发排不上号,自己就用剪刀剪一下头发梢,为的就是取个好彩头 。小时候孩子大多刮光头 。因为小孩头发长得快,刮光头省事经济 。大人们就拿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光头寻开心,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弹我们的光头说:“试一试,瓜熟了没有?”我们痛得龇牙咧嘴,陪着大人傻笑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