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方法 学习5种方法正确施灸


艾灸的方法 学习5种方法正确施灸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灸腧穴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有些朋友觉得麻烦或者是嫌大蒜的味道难以接受,便会省略这一步骤,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
(1)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薄片,生姜的厚度一定要掌握好,太厚的话艾灸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哦,大约为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就行,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
用鲜姜切成薄片,生姜的厚度一定要掌握好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
3、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
(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
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
5、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