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作者是北宋的谁 墨池记翻译及注释

古文《墨池记》
作者:曾巩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 。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
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
(4)洼然:低深的样子 。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
(9)邪:吗,同“耶” 。
(10)方:当……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