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许的含义 知是什么意思( 二 )


从智者知人的角度来看,“辨”不仅是明辨是非,更重要是“辨己” 。《荀子》讲“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这里,孔子实际上指出了“智”的三个渐进层次,即“使人知己”“知人”“自知” 。虽然在樊迟问“知”(智)时,孔子回答“知人”,但实际上“自知”的知己才是“知人”的最高层次,也是“智”的重要内涵 。
这两种意义上的“智”之所以成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德性,与“仁”有关 。如前所说,《论语》中对“智”的论述大多“仁智并举” 。所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仁智关系中,“智主要是作为达仁的手段而存在的,这也就是说在中国知或智具有更鲜明的德性意味,其重点不在于强调其认知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自然方面的认知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从“辨”与“知己”两个角度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 。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的清晰认知,意味自身有了“智”这种德性,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成就了自身德性,也即实现了知己成己 。
知己成己的关键是诚
知己成己的过程就是从认知的“知”到德性的“智”,“自我认知不仅是理性的分析判断,更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成己” 。从“智”所具有的认知和道德实践两层含义,可以理解儒家的“知己成己”的一体性 。“由于假定对自我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改造自我的行动来实现,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的知,就不仅是反映和理解,而是塑造和创新 。认识自我同时就是完善自我 。”
虽然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能够成就自我的德性,但是“知己”终究不等于“成己”,那么这个一体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如何成就自我的德性,《中庸》给出了答案——“诚” 。“诚者自成也”,《中庸》认为,“作为总领性的观念指引,‘诚’超越了一切具体的道德品质,或者说为一百思特网切具体的道德品质奠基,使这些具体的道德品质成为可能,惟‘诚’才可以实现人性之‘成’ 。”《荀子》中也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那么,“诚”是什么呢?
《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注解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 。”因此,“诚”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真实无妄 。《论语》中虽然没有“诚”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不重视“诚” 。在面对自我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诚”,“言汝实知之事则为知之,实不知之事则为不知”,既不知而隐曰不知,也不不知而妄言我知,以“诚”知己为“智”,才能成就自身的德性 。
除了真实无妄,“诚”的第二层含义是“真实拥有” 。与儒家具有两层含义的“诚”相似,特里林在《诚与真》中区分了“真诚”与“真实”,真诚就是公开表示的感情与实际的感情之间的一致性,即社会中的“我”和内在的“自我”相一致,一个真诚的人,就是一个忠诚于自我的人 。但是我们所要忠实的自我是什么?这就出现了真实性问题 。面对自己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认识自我时的真诚态度 。但更进一步讲,所 “知”所“成”的这个“己”还需要是真实的“自己” 。因此,以“诚”来实现知己成己,还需要反躬自省的修养功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