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许的含义 知是什么意思

个人德性的修养一直是儒学的中心,梁启超认为儒家哲学中心思想“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 。《中庸》提出的“成己成物”也是这个意思 。所谓成己,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在儒家学说中个人德性的成就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实现的 。
知与智
“知”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依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统计,《论语》中“知”字共118见 。在《论语》中“知”字多以“了解”“知道”为义,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赏识、任用”的意思,如“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知”也有“知识”的意思,如“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此外,“百思特网知”通“智”,有“聪明”“智慧”的含义,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十分重视作“智”解的“知”,将其与仁、勇并列为“三达德” 。

知许的含义 知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荀子对“知”与“智”作了明确区分:“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 。”这种观点认为“知”是认识能力,“智”是认识结果 。除荀子外,儒家其他学者也对“知”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和解说 。例如,北宋张载将“知”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并认为“德性之知”要高于“闻见之知” 。可见,含有“智”意味的“知”既是一个认知范畴,也是一个道德范畴 。
近代以后,随着西方知识论等学说的传入,人们开始用西方的“知识”(knowledge)来反观儒家的“知”这一概念,认为“闻见之知”对应“知识”,而“德性之知”更接近“智慧”“德性”和“道德” 。因此,许多学者在讨论时就用“知”表示“知识”以及“知道、了解”等含义,用“智”表示“智慧”以及作为一种德性的知 。在“知识”与“德性”“智慧”,“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之间所作的这种区分为我们研究《论语》中的“知”与“智”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视角 。“在儒家看来,智慧是在人格成就不同层次上实现出来的对人性和周遭世界的自觉 。所以,人格的成就对于‘知’来说是先在的 。”为知求知是知之次,为德求知才是知之本 。从“知”到“智”的过程就是由“闻见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转化过程 。
智者不惑
《论语》中孔子直接言说“知”(智)的地方约有14处,大概分三种情况 。其一,用以说某人聪明、有智慧,如“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 。其二,单独论“知”(智),最典型的是樊迟两次问“知”(智) 。其三,以“知”论“知者”,并将其与“仁”作比较,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正因为孔子常将“知”(智)“仁”并举,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论语》或者整个儒家思想中,“知”这一概念不仅是知识论或认识论范畴,更是人学范畴或道德概念 。
樊迟两次问“知”(智),孔子第一次回答“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对此注解:“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也就是说,智者能够区分可知和不可知,所当知和所不当知,致力于人道之所当知 。樊迟第二次问“知”(智),孔子答“知人”,樊迟没有听明白,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朱熹在《朱子集注》中指出:“爱人,仁之施 。知人,知之务 。”又引“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 。’举直错枉者,知也 。使枉者直,则仁矣 。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 。与仁者爱人相比,智者知人有所择,能够分辨直枉并举直错枉 。从孔子两次对问“知”(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辨”是“知”(智)的一个重要内涵,也就是说“智”本身包含着辨别的认知判断能力 。《论语》中孔子两次言“知者不百思特网惑”,皇侃《义疏》引孙绰曰:“智能辨物,故不惑也 。”与此一脉相承,孟子曾明确将“智”界定为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他说:“是非之心,智也 。”又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