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背后的恩怨 为什么说后出师表恐怖( 二 )


蜀汉进行北伐的理由是什么?孔明说的很清楚,并不是闲的没事除去嘚瑟,而是要完成先帝的遗愿,要光复汉室,包括此前平定南中,也一样是基于“光复”的国策 。
后人透过《三国演义》看出师表,往往会曲解诸葛亮的真意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里对于诸葛亮的夸大完全接近“无厘头”的境界,好像诸葛亮太厉害,不北伐、不打别人就显示不出他的高明,实在就是浪费自己的聪明和资源 。
还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功高震主”、控制军队,将来自己当皇帝(这种“阴谋论”比我还阴暗) 。如果北伐成功了,那么诸葛亮被封王是有可能的,但是对于蜀国来说,“相府”的权利一点也不比“宫中”的权利小,诸葛亮名为“丞相”,其实和皇帝没什么区别,他没必要再去折腾 。
还有一点我们得看清,那就是北伐真的能赢吗?当时曹魏强大,蜀汉弱小,加上北伐远征军的补给根本无法跟上,北伐其实是没有多少胜算的,这也是很多人反对北伐的原因 。何况蜀汉与孙吴的联盟,只不过是一种暂时性的战略妥协,名为“平分天下”,实际上是互相戒备,从刘备败归白帝,直到蜀汉灭亡,蜀汉都在对吴前线设置重兵、修筑攻势 。蜀汉亡后,吴国果然来攻,幸好有得力边将防御,才使江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在这种环境下,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很难打破它,蜀汉作为其中最弱小的一方更难成功

出师表背后的恩怨 为什么说后出师表恐怖

文章插图
那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呢?
当时蜀汉的战争理念是:三国如果和平发展,曹魏的国力增长速度会远远的超过吴国和蜀汉 。越是不战,实力悬差就会越来越大,局面也就越有利于曹魏 。开战越早,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后来姜维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只不过受到费玮的掣肘,直到费玮死后,姜维才得以继续用兵 。同时,诸葛亮也希望通过对曹魏用兵,而促使其内部发生变乱,这样蜀汉才有可乘之机 。从后来曹魏被司马氏篡夺的过程看,蜀国、吴国的连续用兵,导致曹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确实是最强大的曹魏在三国中最先被架空、颠覆的主要外因 。(给诸葛亮一个膜拜)
此外《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收录了一篇署名是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其中回答了一些对他北伐有所质疑的问题,也可以证明蜀汉的北伐有一些必然的缘故 。
原来,蜀汉的先皇刘备走南闯北,拉拢了一大批精兵强将,但是到南征孟获之后,这些精锐逐渐凋零 。诸葛亮的意思是,与其养着他们、看着他们老去,不如发挥余热,带着他们去打曹魏,也算是“物尽其用” 。《后出师表》中云: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蜀汉立国,凭借蜀道天险,不用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也能固守 。后来几次曹魏攻打蜀汉,也都是无功而返,印证了诸葛亮的这一判断 。到司马炎时,钟会、邓艾攻蜀,姜维扼守剑阁,钟会大军始终无法攻克,眼看准备撤退,如果不是天才加亡命的邓艾取道阴平,奇袭江油、成都侥幸得手,蜀汉可能就再次逃过一劫了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心迹,北伐的目的是“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换句话说,是他作为丞相所理应承担的责任,“忠”字表露无遗
第二:老臣的牢骚
《出师表》不仅表达了“忠”的意思,而且也夹杂了许多牢骚的成分在里面 。作为托孤老臣,诸葛亮这样铺陈自己的悲苦,是要取得皇帝以及群臣的体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