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从全文看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二 )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
益:更加 。
清:清芬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
亭亭:挺直的样子 。
植:竖立 。
可:只能 。
亵玩:靠近赏玩 。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
谓:认为 。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
闻:听说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
宜乎:当然(应该) 。
宜:当 。
众:众多 。
作品断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副词,少)
芳草鲜美(形容词,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菊之爱(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2、香远益清 (远、清:形容词作动词,译为“远播”“显得清幽”)
3、濯清涟而不妖(妖:名词作动词,美丽而不端庄)
特殊句式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判断句)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菊之爱,即爱菊,对菊的爱;“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主题归纳
这篇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捷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
本文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均有所见 。开篇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世态人情;继而描写“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突出了莲高洁、单纯、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