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案例( 二 )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 。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 。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扬四海 。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的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 。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 。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 。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的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 。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 。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 。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 。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 。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 。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 。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 。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