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案例


放风筝 案例

文章插图
1、放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 。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适当 。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 。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 。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 。“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 。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 。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 。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 。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