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演变过程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什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汉字的进化同时也呈现了时代的交替 , 文明的发展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 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宋体 , 建国以后又出现简体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 , 由简到深 , 逐层递进 ,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
书画同源:
中国自古就有“ 书画同源”一说 , 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 , 书与画好比是兄弟 , 同根生 , 有很多内在的联系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 , 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 。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
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当然 , 这不是公认看法 , 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
殷商时期-甲骨文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 , 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 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 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 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 , 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 , 天会不会下雨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 ,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 。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 。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 。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
西周时期--金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 , 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 乐器以钟为代表 , “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 , 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 。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 。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 也叫钟鼎文 。据统计 , 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 , 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 , 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 , 下启秦代小篆 , 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 , 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 , 具有古朴之风格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 , 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 , 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 。
金文
秦朝时期--小篆
秦始皇统一文字 , 统一度量 。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 , 小篆的鼻祖 , 字通古 , 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 , 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 , 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 , 亦称为"秦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 , 系宋代摹刻 。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
峄山碑文
汉朝时期--隶书
隶书十分盛行 , "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 , 基本上是方形 , 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 , 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 , 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 。称之为--"汉隶" 。流行"汉隶"的同时 , "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 , 晋代的王羲之 , 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 , 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 , 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 , 去掉了"蚕头燕尾"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根据出土简牍 , 隶书起源于战国 。传说程邈作隶 , 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 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