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互联网广告的未来在哪里?( 三 )


来源:TopMarketing研究院
从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上来看 , 广告业务确实是成本最低、商业化价值最大的一门“划算”生意 。
当积累了稳定日活后 , 自然会考虑流量变现 。近年来 , 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发挥自身的流量优势和算法优势 , 入局数字营销行业 , 不断迭代、优化商业广告产品 , 以发挥平台流量最大的商业价值 。
内容平台优质的内容生态 , 是原生信息流广告生长的沃土 。更重要的是 , 随着用户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 释放了大量广告库存 。而信息流广告可以即时地穿插在平台原生内容中 , 插入的时机和频率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动态调整 , 不受广告位的限制 。
互联网广告 , 从此具有了程序化与无限性的特征 。业内许多广告从业者认为 , AI的应用 , 是广告行业一次伟大的“革命” 。信息流广告 , 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商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
三、信息流广告面临的“囚徒困境”原生广告自诞生以来就同时面临着赞美和非议 。
有人认为 , 原生广告的出现足以拯救困境重重的广告行业 , 是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有人认为 , 原生广告本身就是罪恶的 , 可以称之为“浮士德契约” , 即为了获取某种便利 , 而不得不让渡部分个人隐私 。
除此以外 , 由于媒体以及代理商加大了对视频广告的投入 , 降低了广告素材的制作成本 , 一些低俗、低质广告内容频频出现 , 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 , 更对内容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 。
1. 精准推荐与隐私侵犯间的博弈针对不同人群、精准地个性化推荐 , 是信息流广告的核心 。这不仅对媒体平台的算法技术提出要求 , 更重要的前提是 , 平台要收集足够详细的用户数据 , 获得精准的用户画像 。
在进行用户画像并将用户画像提供给广告投放方的过程中 , 用户必然面临着隐私被侵犯的潜在风险 。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 , 对下沉市场和中老年用户群体的开拓 , 是短视频平台成功的重要法宝 。往往这些用户群体的隐私保护意识和能力往往较弱 , 性别、年龄、地址、收入等个人隐私极易被侵犯 。
当用户对自己的信息安全处于怀疑、恐惧的心境下 , 必然对信息流广告的好感度和信任感会降低 , 出现个性化推荐回避的现象 。
另外 , 当用户处在互联网环境中 , 由于各头部互联网公司存在投资关系 , 各平台间数据互通共享 。同时 , 站内授权协议晦涩冗长 , 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会仔细阅读、了解该媒体是如何抓取自己的行为和隐私的 。处在隐私大量暴露的网络环境中 , 用户仿佛是一个“透明人” , 往往在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一切行为习惯、爱好、生活轨迹、交友信息等隐私 。
然而 , 一切并不是全然无序的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 , 在今年8月20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 , 并于昨日(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其中 , 明确规定:
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 , 应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 , 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 , 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 。根据有关报道 , 早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表决前 , 已有多家政府机构和官方媒体 , 关注信息流广告隐私泄露的问题 ,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整改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