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废话文学、梗……Z世代的“语言面具”,你读懂了吗?


发疯文学、废话文学、梗……Z世代的“语言面具”,你读懂了吗?

文章插图
为什么像琼瑶台词一般drama的“发疯文学”会火遍全网,让当代年轻人纷纷模仿? 为什么“说了跟没说一样”、毫无信息增量的“废话文学”,会被年轻人喜爱有加? 为什么YYDS、“芜湖“等网络热“梗”此起彼伏,成为年轻人线上社交的口头禅?最让人迷惑的是,这届年轻人还很“分裂”,那些自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人,和在网络上拥有“社交牛逼症”、肆意创作“发疯文学”的人,很可能是同一群人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任何新的语言现象背后,必定能折射出人们思维和心理的变化 。
如果说Z世代吸收信息的速度是毫秒级,那么网络语言现象的刷新速度也够得上“光速”了 。“XX文学”、梗、段子等现象的不断出现,其实就像一个个“路标”,为我们深入了解Z世代的思维、情绪、心理提供了渠道 。
本文将以近期火热的年轻人语言“文学”现象为切入口,和你一起抽丝剥茧,发掘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距离Z世代多元、丰富的内心世界更进一步 。
一、“发疯文学”是Z世代的“语言面具”最近,“XX文学”圈又添新成员,“发疯文学”横空出世 。
“发疯文学”是一种情绪激昂、极度夸张且原创性极高的文体,这一文体使用率最高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催男友回信息”,另一个是”催电商卖家发货“ 。
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罕见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中则被视为“得体的发疯”,不按常理出牌的文案不仅引人发笑,还能达到让人“陡然一惊”、不敢敷衍的实用效果 。
可以看出,“发疯文学”的背后,确实有一股浓烈的情绪在支撑,毕竟“男友不回信息”和“卖家不发货”都是年轻人现实生活中让人抓狂的事 。当年轻人不敢在现实生活中爆发时,网络就成为了一个完美之地——这里更宽容,这里欢迎另类,并且更加隐蔽和安全 。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层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面具,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有适宜的情境 。Z世代从小就生活在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中,早已习惯真实世界与线上世界的“平行”存在 。
但线上世界与真实世界相比,能为Z世代提供更多元化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展现出更丰富的人格侧面 。
同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家人、朋友、恋人、同事和网友时,可能会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 。
与父母、同事交流时,Z世代遵循着常规的表达规则;一旦进入线上世界,与跟他们具有相同频率的人对话时,他们就可以放飞自己,换上五花八门的虚拟形象 。他们的语言体系是多元甚至割裂的,就像戴着很多个“面具”,在不同的人面前,他们喜欢以不同的形象示人 。
“发疯文学”的流行,就是Z世代任性挥洒、追求快乐表达的一个“语言面具” 。在这个面具下,他们可以一种看似得体的、以流行文体为名的方式,宣泄情绪,实现一种“面具”下的自由,且这种自由是一种安全、“不被当真”的合理的放肆 。
对于品牌而言,把准了年轻人情绪的波峰和波谷更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河南涝灾期间,国货运动品牌鸿星尔克因为低调捐款5千万,被网友推上微博热搜 。不仅如此,年轻用户的热情更是令人惊叹:他们在品牌直播间进行了一场“野性消费” 。
“你们野性捐款,凭什么让我们理性消费?” “69太便宜了,你卖699吧” “鞋不合适,我把脚趾头削了“ “不要讲了,直接上链接” ……这种“野性消费”“疯狂表白”的方式,正是Z世代线上“语言面具”下情绪宣泄的集中体现 。
二、“废话文学”是年轻人对“真废话”的反讽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我上次这么无语的时候还是在上次” “每过60秒就是一分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