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漫画无翼鸟

为什么国漫多为彩漫?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透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漫画作为一种扎根与市场的文化形式之一,不可避免地会收到市场环境等诸多因数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反过来对市场的最终走向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犹如蝴蝶效应一般 。纵观彩漫发展的历史,如果说彩漫的出现是个偶然,那么后续的一系列发展则把这种偶然变为了必然 。1、彩漫是怎么出来的?在06年之前,漫画究竟是彩色还是黑白,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当时的漫画只有一种,那便是黑白漫画 。在00年——05年期间,随着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崛起,对日文化的限制,加上日本漫画本身在这个时间段正经历世代更替的阵痛等诸多因素 。总之,日漫对国内最初一批读者的影响力,已从最初95起——00年代的巅峰逐年萎缩,而受此波及,中国原创漫画也正经历一波低谷 。在05年前后,大批漫画杂志倒闭,当时市面上幸存下来的差不多只有以引进日漫为主辅助原创的龙漫系列,以及广州漫友系列 。这两个系列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对于漫画的定义(日漫、国漫),且都因为熬过了漫画低谷期,完成了新老读者世代的交替,拥有了各自的市场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本后续出版的同类型杂志都将面临在这两个系列夹缝中争夺市场份额的悲惨命运 。因而知音推出了彩漫,是在当时情况做出的最明智决策 。不仅避开了在已经固定的市场份额内厮杀,更是另辟蹊径,打开了全新的市场格局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围绕黑白彩色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2、黑白还是彩色?是个问题 。存在即合理 。前文所述,05年前后是新一代读者成长的时期 。而新一代读者不同于上一代老读者,他们是在这两种文化同时存在的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 。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点是:日漫的黑白规则是基于日漫诞生时的经济环境的限制 。简单说,因为是在那样的经济环境下所以不得已产生了黑白漫画,也因此形成了基于黑白漫画的一系列规则 。这些规则放到几十年后的中国市场上,虽然有些规则依旧通用,但大部分规则其实已经水土不服 。日漫在国内的影响力远不如最初的5年巅峰期,已经失去了抢占中国市场的能力,彩漫则在这个时期吞下了黑白漫画丢失的阵地 。一个成熟有魅力但却略显疲态,另一个蹒跚新生不知畏惧充满了无限可能的生机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动脉将更多的资金与文化带到了内陆市场,伴随整个国家的腾飞,市场也更需求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漫画市场也顺应时代号召,积极地去日化,这就给不同于日漫的漫画表现风格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机会,为中国形成自己漫画特色提供了机会和土壤——这所有的一切,只有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才有可能出现 。而“动漫”这个词就是这个时期出来的 。它代表着中国市场自觉不自觉地在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对“漫画”进行了重新定义 。重新夺回对于这一事务的话语权 。面对彩色漫画发起的一轮一轮进攻,黑白漫画的阵地在不断萎缩 。直到一部名叫《斗罗大陆》的漫画出来后,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让天平倒向了一侧 。伴随《斗罗》的巨大销量而来的便是巨大的市场占有率 。而市场的规则一向很简单:谁赚钱多谁就是老大 。犹如十年前的日漫,在这一刻,彩色漫画似乎已经一统江山 。但彩漫=国漫?在当时其实还没有绝对定论 。在09年前后,先后有北京的尚漫、广州的天漫、杭州的翻翻等许多黑白漫画杂志发起反击,而彩色漫画这边也有很多杂志创办了又倒下,双方在最后的阵线前寸土必争 。除了杂志之外,还有U17等不限黑白彩色的网络漫画平台也加入了混战之中 。似乎这种群雄混战胶着的状态还会持续上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历史发展的车轮又一次转动,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加速并彻底终结了这场胶着战 。3、资本入局时间轴来到了13年前后,文化市场迎来了又一轮爆发 。由于先前彩漫和十万个冷笑话的现象级爆发,漫画这一文化领域吸引力资本的目光 。资本入局所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快速打开了漫画市场份额 。可以说,从00年日漫国漫巅峰后,我就从没想过漫画这玩意可以这么火热 。市场份额虽然打开了,但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内容啊!于是出现了供求不平衡 。当供小于求时,首当其冲的是稿费急速上涨 。在13年以前,我所知道的稿费情况一般是黑白180-200,彩色200-400 。而13年之后到15年这两年间,我经常听说黑白500-800,彩色600-1500 。巨大的稿费上涨让更多人嗅到了商机,于是在那两年间无数漫画公司漫画工作室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可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就这些人,你就算市场上的公司再多,招不到人干活也没用啊 。虽然中国的总人口远超隔壁岛国,但从漫画从业者占比来说还是很低 。就算不和岛国比,和国内网文市场的从业者比,这个比例也是小的一点点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满足生产需求,哪怎么做才能提高人均产量呢?于是,漫画行业的工业革命随之而来 。工业化带来的更为细致的分工合作,也意味着行业入门门槛的降低 。这样更多的人可以经过快速培训进入这个行业从事底层工作 。而在这一轮调整中,彩漫可谓是占尽了优势 。彩漫本身就已经拥有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网络时代彩色屏幕上更容易吸引眼球,且彩漫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也没有黑白漫画的要求那样极致,更容易进行工业化改革 。黑白漫整体上更考验作者个人实力而不是团队实力 。不仅考验作者个人的天赋、勤奋、及耐力,更需要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技能等级 。而很多黑白作者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之后会发现,由于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个人提升所带来的实际收益远不及彩漫团队化带来的成倍增长 。当时,除了一些已经在上一轮市场迭代中成了名的黑白漫画家,大部分当时的黑白漫画作者刚好处在生活线的边缘,只要断一个月稿子就要饿肚子,更别提招助理或是投入时间学习成长呢 。这样在产能上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产能的提升,同时也意味能有更多的资金收入进入下一轮再生产 。更多的资金投入再生产意味着可以招到更优秀的人才参与创作,于是彩漫在故事性和画面感上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至于黑白漫,十年前就已经过了巅峰,巅峰过后无论怎么做都是在走下坡路……于是一个利滚利更有利,一个颓势颓势再颓势 。在这轮工业化的冲击下,黑白漫画更是被打的体无完肤,黑白与彩色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当这种差距突破了临界值之后,市场的格局便正式就此定了下来不再有争议!!4、尾声SO,THAT IS THE STORY!是的,我尽可能全面地、概括地、讲述了只所以是彩漫而不是黑白漫最后被称为彩漫的缘由 。中间如果有遗漏的细节也会有其他大V来补充 。我只是想说——如果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它还称不上是个完整的故事 。围绕黑白彩色的争议的背后,其实更多是理念的分歧 。有人说彩色带坏了中国读者,也有人说平台扭曲了这个市场,更有人说是资本毁灭了这个文化 。就算撇去黑白之争,也会有其他争论出来,因为人们总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对错 。在我看来,黑白也好,彩色也好,都只是漫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所从事和所爱的是漫画这个行业,而非彩色与黑白的形式 。形式的体现,只是历史洪流推进中在产生的正常情况 。正如我所见,市场上依旧有作者安心打磨着自己的黑白作品,且获得了不错的成就与收益 。市场上依旧有黑白作者潜心研究两种形式在表现技法上的优劣性,并在黑白+彩色的技法上同时有所突破 。也有更多的彩色作者开始尝试用到黑白漫画中的一些技法 。怎么说呢,批判声声不息,但前进的人依旧在埋头前行 。新事物,必定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撞击中而产生的 。没有碰撞就没有新生 。就像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奇特的变化,没人能够提前预知,我们更不应该用个人的喜好对错是非观去执着于评判某一现象 。问题是个好问题,我们在探讨过往的同时,对未来会有更多的展望 。但对于形式好坏的争议,就让它随着历史的浪潮远去吧 。与其抨击形式的对错,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如何能驾驭历史前进的浪潮,走在时代的前列呢?rr我国商业漫画(指的是以讲长篇故事为主要的故事类漫画,丰子恺以及朱德庸这类四格讽刺类漫画不算)开始发展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时期最典型的应该是《画王》这类杂志,以盗版日本漫画龙珠城市猎人连载,同时也有一批中国原创作者开始画自己的漫画 。当然这个时期我是道听途说,因为我没经历过 。这个时期,因为中国经济全面落后日本美国,属于中国漫画完整的工业链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比如盗版,版权意识没有,但那时大家想看还是要掏钱买杂志的 。因为小孩想看漫画,只能通过纸质杂志,想看动画,只能电视机 。这样,首先,至少95的潜在读者就被排除了,因为没钱 。能看得起漫画动画的,至少是中国前10%的家庭 。这部分人基本分布在一线城市 。也就是说,90年代具有购买力的漫画受众是家庭收入中等以上的一群小孩,这群人基本上组成了黑白漫画的市场 。新世纪开始,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彩漫与黑白漫的杂志分庭抗礼 。黑白有《漫友》(中国原创类)、《龙漫》《龙少》(小学馆授权中国的正版杂志,原名星漫)等 。我接触到的就这两本 。漫友大力开发本土作者和原创故事漫画;小学馆系的龙少主要连载犬夜叉柯南等日本漫画,同时也大力开发本土作者 。这两本杂志走出来很多中国漫画的原创作者,而且是黑白漫画,有自己坚定的读者群,而且具备消费能力 。这类杂志的消费者,同90年代那批小孩的消费能力基本差不多,考虑通胀情况下,他们家庭至少也是中等收入以上 。为什么我要强调收入?下面会说 。同时期的彩漫杂志:《漫画大王》《漫画party》,也是大力发展本土作者,但面相群体较为低幼,所以故事性和画面与黑白漫相比较为低下,大量作品与是朱德庸这类四格讽刺为主,但彩漫孕育出了一个现象级的作品,用现在的词叫IP——《阿衰》 。从这时起,中国漫画就已经出现分界点,读者群体出现分化 。同时,因为质量要求不同,彩漫类的创作成本比黑白类低,印刷技术发展,彩漫的印刷成本也比黑白漫低 。所以彩漫杂志的定价是比黑白类要低的 。同等条件下,价格战彩漫已经击败了黑白类 。那九十年代培养的那批中等家庭收入以上那批读者呢?按理来说以他们的收入水平,养黑白类杂志完全不是问题,为什么黑白类杂志在这里慢慢市场被蚕食呢?还记得上面说的属于中国漫画完整的工业链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比如盗版,版权意识没有这句话不?整个二十年,中国的版权意识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为什么?千禧年互联网出现了 。网上出现了大量免费阅读的漫画动画,当然,是没有给作者掏过钱的,所以免费 。因为中国与欧美日本也没有建立起动漫市场的商业联系,所以根本就是:“无成本上传作品” 。那时互联网也是野蛮生长,靠大量免费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点击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无论是九十年代被吸引的那群消费者,还是没有钱买杂志的其他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自己喜欢的漫画 。这个时间点,其实正是培养90年代以及千禧年十年这两代人消费观念的黄金时间点,却被互联网大潮破坏了 。整整两代人都没有培养起“花钱阅读优质内容”的消费习惯 。这还没有算二十年中大量盗版纸质漫画书,如果算上这部分,可以想到,大量业内人士也没有版权意识 。不论是因为时代因素还是个人因素,“版权意识”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因为互联网大潮,漫画业完整的工业链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什么才是完整的工业链体系?简单说:让钱在一个“创作—购买—出名—衍生—再购买—再衍生—再出名—作者感受到收入继续创作”的体系里流转起来,这个体系里每一个环节,可以有无数企业参与进来,注入资金,最后消费者买单,钱不断运转 。所以千禧年前十年,大家钱去干什么了?投资人的钱,消费者的钱去哪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钱去哪了我觉得买房的人比我更清楚 。到这里,这二十年可以总结一下了,多种因素叠加后,最后的结局是彩漫开始蚕食黑白漫的市场份额,中国漫画的完整工业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赢了的彩漫是低幼向,质量并不是很好的种类 。那么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彩漫是什么样的呢?2000年后的欧洲漫画《BLACKSAD》2000年后的美国漫画横向对比下同时期在国内市场上即将胜出的彩色漫画:同时期即将在中国市场败北的黑白漫画:事后诸葛亮而论,不管质量如何,新千年前十年的竞争中,黑白被彩漫打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进入新十年后,互联网大潮继续席卷漫画业,但这十年中,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还要大 。首先就是纸媒全面衰退 。漫画杂志当然也没有逃过这波浪潮,这十年间大量漫画杂志暴死,不论是彩色还是黑白 。取而代之的是新媒体:微博与公众号 。微博与公众号因为体量和阅读时间的关系,内容呈现碎片化和快餐化,这就导致,这类媒介上的漫画内容,不能太过“长”,只能短,首先出头的就是10年后的伟大的安妮为代表的条漫 。条漫又可以说是四格漫画的变种 。因为2010年后,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读者群的阅读习惯 。电子屏幕上,彩色比黑白更能吸引读者 。这就导致,这个时代的漫画由以前纸媒的阅读习惯变成了:手指滑动竖向阅读,黑白在市场上被进一步抛弃 。大量此类漫画充斥市场,加速黑白漫画灭亡的进程 。黑白漫画在这一时期成为小圈子里流行的东西 。中国彩漫正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蓝海” 。大量投资人和企业开始进场,比如腾讯,哔哩哔哩,网易等 。上个世代遗留下来的“有妖气”也逐渐转型,除了几部头部作品还勉强保留黑白,其他市场份额迅速被大企业蚕食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版权意识崛起,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逐渐进入付费时代 。没有投入金钱的情况下,阅读大量优质内容,现在花钱要看质量低下的内容 。没人会花钱 。中国商业漫画陷入无现金流的恶性循环 。除了大量低质量彩色漫画,尚有一些头部作品在牺牲了画面质量的前提下,保留故事质量的优质作品 。比如:《一人之下》同时,少许平均质量以上的黑白漫画:《比马大战记》《镖人》但这些都只是,金字塔尖正常的市场,应该是竖向梭形,而不是金字塔 。上个十年遗留在这个世代的东西,有:仍然没有建立起来的漫画工业体系(即完整的现金流)彩色漫画的低质量彩色漫画的低制作成本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快速出稿”优质人才的流失黑白漫画的暴死彩色漫画市场培养新一代读者与黑白漫画的断层下一个世代会有什么变革?盲猜一波:VRVR漫画不论是彩色还是黑白,都是进一步的视觉冲击,但是,彩色会更加碾压黑白 。更有可能的是,漫画在VR冲击下都暴死了,当然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儿了 。这种种的一切,导致现在中国市场多为彩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