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典故简介 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哪场战役


十面埋伏典故简介 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哪场战役

文章插图
“十面埋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 。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 。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 。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 。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 。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 。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 。两军拚搏,你死我活 。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