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 , 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唐朝的宰相制度 , 叫做“政事堂”制度 , 后改称“中书门下” , 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 。通常宰相班子由二、三人至十余人不等构成(极少数情况也出现过短暂独相) 。成员包括中书、门下二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 , 及不定数量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 。这就要从三省六部制开始说了 。三省六部制 , 始创于隋代 , 兴于唐代 , 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 , 长官中书令 , 正三品 , 副长官中书侍郎 , 正四品上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 长官侍中 , 正三品 , 副长官门下黄门侍郎 , 正四品上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 长官尚书令 , 正二品 , 副长官左、右仆射 , 从二品 , 下设六部:吏部、户部(李世民继位前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长官为尚书 , 正三品 , 副长官侍郎 , 正四品上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尚书令 , 继位后此职务不再授予官员)理论上 ,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 。但是 ,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 , 他继位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下 , 所以尚书省长官长期缺位 。与此同时 , 因为尚书省官员品级高于中书、门下二省 , 从制衡角度考虑 , 尚书省在权力上反而是最小的 , 只有执行权 , 无决策权 。副长官左、右仆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荣誉衔 。(政事堂集体决策)如此一来 , 真正的固定宰相实际上就只有中书令、门下侍中两人 。按照正常程序 , 中书省起草政令 , 门下省审核 。但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一致 , 势必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于是 , 李世民在位期间 , 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 由中书令、门下侍中及部分其他官员共同决策 。皇帝任命参与决策的其他官员 , 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不是三品官的意思 , 而是“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一起处理政务”的意思) 。这只是个差遣 , 这些官员本身的官职品级不会受到影响 。理论上五品以上官员都能够被授予这二者 , 通常情况下 , 往往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六部尚书、侍郎等最有可能以这样的身份入相 。这些人都被称为宰相 。(武则天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 , 削减门下省封驳权)政事堂原本设在门下省 , 武则天称制时 , 将政事堂迁往中书省 , 由亲信中书令裴炎掌理 , 取消了门下省的封驳权 , 从此 , 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 。武则天又一度将各机构、官职改名 , 中书省改称凤阁 , 长官中书令改称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 , 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同中书门下三品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李唐复辟后改回原称呼 。(李隆基采用张说建议 , 中书门下联署办公)玄宗在位期间 , 又采用中书令张说的建议 , 将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 , 由原本的定期会议改为直接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 , 进一步削弱门下省权力 , 并且下设六个堂 , 与尚书省六部的职权多有重叠 , 也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 , 是一种进一步集权的表现 , 原本三省分权的作用形同虚设 。(中晚唐 , 中书令、侍中多授予藩镇将领)到了唐朝后期 , 随着藩镇割据加剧 , 朝廷为了稳住这些强势将领 , 给他们加各种官衔 , 称为“使相” , 有宰相之名 , 不用入朝 。中书令、门下侍中两个官职升为正二品 , 基本成为藩镇将领的加衔 。中书、门下二省事务由中书侍郎、黄门侍郎(都已升正三品)负责 , 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相。自此 , 所有官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算宰相 ,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五代及宋代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正式官衔 。最后说说权力问题吧 。三省六部制设立之初 , 权力制衡是做得很好的 。三省官员各司其职 , 政事堂也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省不仅自己将相权分割 , 还可以制约皇权 。皇帝的旨意如无中书、门下二省盖章 , 是无效的 。中书、门下二省还都有各级谏官对他们进行制约 。只有获得这些谏官的认可 , 签署的政令才有效 。但是自从武则天为了提升自己的权威 , 进而称帝之后 , 她对唐朝宰相制度产生了很严重的冲击 。先是限制门下省权力 , 再通过酷吏进行高压统治 , 宰相对皇权的制衡基本瓦解 。李隆基不仅将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 , 弄成一个机构 , 极大削减了相互制约 。更是将宰相数量由即位之初的五到七人锐减到中后期二三人 。致使很多时候 , 宰相中往往只是一人说了算 , 其他一二人都为附庸 , 才出现了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一手遮天、欺上瞒下的乱权现象 。这时的宰相已经跟汉晋时期的权臣接近了 。中后期情况又有变化 。安史之乱后 , 宦官崛起 , 掌握兵权 , 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权宦李辅国都曾自任宰相 。宰相们多成宦官附庸 , 唯他们之命是从 。后期内有宦官篡政、外有藩镇割据 。宰相们对外的权力急剧减小 , 开始忙着党同伐异 , 互相攻击 , 这时候的宰相们 , 几乎就是个笑话了 。rr隋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体的 , 虽然中间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动乱 , 但隋朝的存在基本属于为唐朝做嫁衣 , 唐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直接沿袭的隋制 , 包括官制也基本沿袭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即天然的宰相职 , 而唐朝时期的宰相制度大部分时期都是群相制 , 即在保证皇权稳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削弱相权 , 甚至出现了实权性质的宰相 , 即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 , 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 , 武德年间 , 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 , 因此 , 李世民继位之后 , 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 , 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 。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 , 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期 , 宰相只有天然宰相 。但到了贞观后期到高宗时期 , 开始出现另一种性质的宰相 , 即五品以上官员被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 , 这就是实权宰相 , 自从新型宰相诞生 , 就形成了一种群相制 , 同时有五六个以上的宰相 。高祖朝的宰相因为只有天然宰相 , 因此任命的也不过才十来个人 , 太宗朝的宰相数量也还是比较少的 , 宰相的任职也是比较稳定的 , 按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统计 , 李世民为帝的23年时间里总共任命了21位宰相 , 而这些宰相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年 , 相对比较稳定 。后面的高宗一朝也算稳定 , 但李治之后 , 就是李治的媳妇武则天时期 , 众所周知 , 武则天是比较爱折腾的主 , 宰相出现的就比较多 , 李治为帝的34年里出现了40位左右的宰相 , 而在武则天执政的22年时间里 , 出现了66位宰相 , 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十五六个宰相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和武则天执政的时间差不多 , 但是就宰相数量来说 , 武则天时期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不止 , 而且武则天时期的官员任职变动的非常频繁 , 每个宰相平均在职时间仅有两年 。而且这些宰相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 , 不是被杀就是被外放贬官 , 可以说武则天时期官员的幸福感是最低的 。就拿我们熟知的宰相狄仁杰来说 ,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对狄仁杰是非常信任和敬重的 ,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不过才做了四年左右的宰相 , 而且还是分两次做的 。第一次是在691年的9月 , 62岁的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成为实权宰相 , 但这一次拜相仅仅持续了四个月 , 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入狱;第二次是在697年 , 68岁的狄仁杰任鸾台侍郎 , 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成为实权宰相 , 这一次持续的时间还算长 , 一直到700年的九月去世 。宰相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参议政事 , 大体上就是辅佐皇帝 , 指导下级官员以及掌管政务 , 最开始只有天然宰相的时候 , 为了更有效的沟通工作 , 三省长官会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 也就是说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议政 , 到了高宗末期 , 政事堂搬到了中书省 。政事堂设在何处 , 何处的地位即是最高的 。宰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权力 , 但因为宰相人数众多 , 因此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在武则天时期这种削弱更明显 , 因为武则天向来不按常理出牌 , 不仅设置了众多的宰相 , 而且宰相任职时间极短 ,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 , 武则天也并不完全信任宰相 , 她甚至更信任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以及她的那些宠臣 , 武则天经常会和太平公主商议政事 , 但并不允许太平公主干预政事 , 再就是武则天设下的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相当于武则天的一个智囊团 , 虽为修撰 , 实际上也参政议政 , 也在一定程度上分相权 , 有时候武则天就会绕过宰相而通过北门学士决策政令 。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制度以及后期中宗睿宗时期的卖官鬻爵现象形成了一个冗杂的官员制度 , 很多官员是完全没有必要设置的 , 但却吃着国家的俸禄 , 因此唐玄宗时期 , 这种官制就开始改变 。尤其是姚崇成为宰相后 , 裁汰官员 , 禁止私授官员 , 而且宰相制度也有了变化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 也为了更好的决策 , 群相制渐渐被专任制代替 。在专任制内 , 同一时期只有两个宰相 , 一个为中书令 , 一个为门下侍中 , 其中中书令为领袖 , 权力最大 , 门下侍中是其副手 , 为了不使宰相形成强大的势力 , 一般任期都是三年左右 。比如姚崇和卢怀慎 , 姚崇就是权力最大的宰相 , 而卢怀慎只是姚崇的副手 , 全力支持、辅佐姚崇 。姚崇之后就是宋璟 , 宋璟的副手则是苏颋 , 等等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制度 , 实际上已经将尚书左右仆射拒之门外 , 而之后 , 这一官职也不再担任宰相职 。而安史之乱后 , 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渐渐成为一种摆设或者虚职 , 轻易不许人 , 许人了也只是看着好看 , 很多时候不再担任宰相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 , 原本的天然宰相逐步消失 , 活跃在宰相舞台上的是同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 。而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 , 后者在唐肃宗之后不再出现 , 而同平章事则成为唐中后期被承认的握有实权的宰相 。但唐中晚期的宰相却并不是权力最大的官员 , 因为还存在一个宦官专政的问题 , 宦官专政起自李辅国 , 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他们甚至能废立皇帝 , 所以很多时候 , 宰相也不得不被宦官压制 , 或者直接无所作为 。即便能有所作为 , 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成为唐朝的弊病之一 , 即朋党之争 。因此 , 唐中后期的宰相 , 有所作为的实在没有几个 。【唐朝宰相】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