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

如何看待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政变中的作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由一批爱国人士发起的改革运动,虽说变法在短短的103天就以失败告终,但它给当时的人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变法对于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变法让清政府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激起了很多人的改革热情,人民由此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思想开始解放,不再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戊戌变法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也是十几年后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等,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当时的清政府大权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年轻有为的光绪皇帝,空有一腔热情,苦于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革主张,让光绪帝看到了新的希望,光绪皇帝也想自己有一些作为,因此他对变革也是充满了期待 。光绪皇帝找了一个机会,召见了康有为,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两人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也许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康有为的改革内容,因为康有为是广东佛山南海人,普通话不标准,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光绪帝的热情,光绪帝在召见康有为后不久,启用康有为进行改革 。要想改革,光绪皇帝万万是不能独自做主的,他必须要向慈禧太后汇报,光绪皇帝把改革的举措向慈禧汇报后,慈禧老佛爷竟然没有反对,既然老佛爷不反对,那就开始吧!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实施,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翻译西方书籍 。3、创办报刊,开放言路 。训练新式军队 。5、废除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 。当这些改革措施一步步推进时,慈禧老佛爷和一帮守旧派,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这不是在挖他们的墙角嘛!于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慈禧老佛爷也顶不住压力,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采取行动,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 。靠山被囚禁,康有为和梁启超只好仓皇出逃到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清政府杀害,变法历经了103天匆匆落幕,史称这次政变为‘’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只有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戊戌变法的策划和实施由他负责,是变法的核心领导 。在变法没有实施前,他就积极的宣传维新思想,梁启超受他的影响很大,全力支持和配合康有为的改革主张,1895年的‘’公车上书“就是他们为打开变法之门的敲门砖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变革主张也唤醒了沉睡的人民,维新思想犹如甘霖雨露,康有为和梁启超因此也成为了新思想的引路人 。rr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这还用问吗?沒有这师徒俩上下闹腾,维新运动能这么轰轰烈烈的开展吗?当然,维新运动的主角,光绪皇帝当之无愧,沒有他的颁布改革措施,一切为零 。而康梁的领头羊作用也不可替代 。维新运动的发端即从康有为于1888年赴京应试,向光绪上书"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开始 。虽未递到光绪手中,却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 。继而康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用于指导实践,作用大了去了 。再就是"公车上书",这是康梁在戊戌变法中的"杰作",是维新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彪炳千秋,功不可沒 。一千三百多位学子,慷慨激昂上书光绪,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大政见,达到富国救民之目的 。康梁认为前三项为"权宜应敌之策",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 。上书内容广为传播,维新变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康梁也因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不可替代的领袖地位 。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全国动员,上下联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与李鸿章等顽固派(含洋务派),进行了殊死搏斗 。首先,占领舆论阵地 。1895年,康梁在北京創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国会,1896年又在上海办《时务报》 。1897年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 。1898年谭嗣同在湖南成立南学会,办《湘学报》 。至此,全国学会.学报.学館达三百多个,变法氛围基本形成 。其次,两派展开了大论战,就三大主题一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除科举和提倡西学 。在论战中,维新派逐渐占据上风,终于受到光绪召见,可面呈意见了 。再次 。康有为再呈第六书《应招统筹全局折》,这是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 。几经波折,几经奋斗,随着光绪"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百日维新正式开始 。其过程,其章义,其失败原因,我巳在头条回答过,也不在本议题之内,不说了 。补充一点,康梁谭的维新建议并非完全正确,错误主张不少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