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怎样赏析王勃的唐诗《江亭夜月送别·其二》?原作: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赏析:作者王勃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唐代著名诗人 , 曾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 , 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少年聪颖 , 才华早露 , 被赞为神童 , 其文学成就世所公认 , 仅一首《滕王阁序》就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 教化了无数后辈学子 。江亭夜月送别是由两首五绝组成 , “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是其中第二首 。从诗的题目我们就不难看出作品的写作背景 , 作者正是利用江、山、月、亭、夜、雾等景物来描写送别之情的 。“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因为送别是在月夜 , “乱烟”应该是夜间的迷雾 , “笼碧砌”可以看出夜雾还是挺大的 , 笼罩着江亭青色的台阶 , 这“乱”和“笼”字烘托了送别的气氛 。由近及远 , 可以看到天上高悬的月亮向南方移动 , 顿时一种月亮走 , 君也走的别情愁绪油然而生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离别的亭子掩着门 , 周围寂静无声 , 大江与高山在这样一个夜晚里显得那么凄凉 。一个“寒”字 , 作者感怀此夜 , 凄凉寂寞的离别之情 , 跃然眼前 , 可谓画龙点睛 , 一直广受文人雅士的赞誉 。一首五绝 , 区区二十个字 , 诗人就写出了“江、山、月、雾、亭、夜”等诸多景物 , “乱、笼、掩、寂寞、寒”每一个字都让人透彻心扉 , 这些字的结合 , 把送别后的作者的孤寂怅惘之情很好地融合到了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之中 , 不愧是一首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传世佳作 。rr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 是他旅居巴蜀期间写的客中客之作 , 全诗通篇写景 , 却将诗人送别后流连顾盼之状、凄凉寂寞之情 , 写得耐人寻味 , 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朝·王勃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首句写的是地面景 。碧砌 , 是指青石台阶 。迷乱的烟雾笼罩着青石台阶 。次句写天空景 。天上的明月 , 飞向南面的天边 。首句写“烟”曰”乱“ , 既是形容烟雾弥漫 ,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乱 , 友人自青石台阶离去 , 乱烟笼罩着青石台阶 , 则友人踪迹不可寻矣 。次句写“月”曰“飞” , 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 表明诗人久久伫立不愿离去 , 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思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第三句写近处景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离亭掩映 , 周围寂静无声 。第四句写远处景 , 今天夜里 , 大江和高山格外寒冷 。写离亭 , 用一“掩”字 , 表明离亭掩映在周围的景物之中 , 封闭的空间往往会让人更加感到孤独寂寞 。“寂寞” , 既写外在的景物 , 也写内心的情味 。最后一个“寒”字 , 将全诗的情感凝聚其中 ,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一片离情 , 俱从此字托出 。”王勃的这首诗 , 将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在情景之中 ,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 , 环顾离亭 , 仰望明月 , 远眺江山 , 感怀此夜 , 将身边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画面优美的月夜图 , 在描绘这幅图景时 , 诗人用富有情味的字眼 , 将他寂寞孤独的情感融汇其中 , 产生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