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拼音

为什么现在北京的英文不叫Peking了?先说几个结论(史实),再慢慢解释 。一、Peking的确是邮电式(也写成邮政式拼音)“北京”的拼法,但这个拼法并非来自韦氏拼音(威氏拼音)二、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是在1977年三、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标准时间,是1982年从那以后, 北京的英文就不叫Peking了,但北大的英文除外,毕竟影响力太大了 。1906年,在上海召开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上,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法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主导这场规范的,是法国人 。他们决定以汉学家翟理斯编写的《华英字典》(1982年上海第一版)中的拉丁字母写法为准 。这个写法,来自威妥玛式拼音拼音固然不错,但是也有一些区别:一、威式拼音基本上是按照北京语音系统来拼的,但邮政式拼音加入了某些方音的固有拼法(这些拼法,有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威氏拼音不属于一个系统或者时代) 。最突出的例子如ㄐㄧ、ㄑㄧ、ㄒㄧ,威式按北京语音拼作 chi、ch‘i、hsi,而邮政式按尖团音分别拼作ki、ki、hi和tsi、tsi、si(而且一律省去送气符号),如Peking(北京)、Tientsin(天津)、Tsinan(济南),等等 。其中,Peking(北京)来源,学者一般认为是明代传教士制定的某种拼音方案 。二、威式拼音的u介音,邮政式基本写成w,例如Ankwo (安国) 。威式拼音中的 ou,邮政式拼音作 ow,例如Chinchow(锦州) 。三、邮政式拼音规定,两粤、闽台一部分地区的地名,一律按当地的方音拼写 。《华英字典》附有各个汉字的闽、粤、浙、客家等 9个方言区的方音拼法 。所以原来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对Chiang Kai-shek翻译“常凯申”,网上说是威氏拼音,其实也是不对的 。当然,Tsinghua也不是威氏拼音,因为清华的清,威氏拼音应该写成ch'ing 。四、1906年会议以前,有些地方的拉丁字母的习惯拼法保留不变 。例如 Foochow(福州)、Canton(广州)、Amoy(厦门)等 。所以,这套方案其实从清末一直用到了1958年,而上海一些单位、组织给国外的资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使用,比如:另外,新疆西藏内蒙很多地名,到现在也并没有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比如乌鲁木齐、拉萨、呼和浩特,火车票和机场显示屏上的地名拼音往往并不会是Wulumuqi、Lasa、Huhehaote,而是Urumqi、Lhasa、Hohhot 。这个原因非常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吧 。rr我们知道现在"北京"的英文国际标准翻译是"Beijing",那么Peking这样的翻译形式对不对,到底能不能用?Perking是旧时北京的英文翻译,我们来说说它的前世今生 。1906年春天“帝国邮政联席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在这次西方人组织的会议上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具体是这样的,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即威翟方案)为依据,为适应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 。这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以威妥玛拼音为根据进行修改,采用一些已经普及化的地名拼法,如,使用一些地方的方言或古音来拼写其地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仍在使用,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先来扒扒威翟方案(Wade-Giles romanization)的前身 。我国古代是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古人便用直音(同音字注音)和反切(取上字声母及下字韵母和声调)等汉字注音方法 。后来,为了学习汉语、传教和翻译的需要,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家开始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该书首次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后来诸多外国传教士对其进行了修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外交家、剑桥大学教授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创立的威妥玛式拼音法,他的学生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对他的拼音法进行了改良,故称“威翟方案” 。于海阔在《咬文嚼字》2016年第6期中给出了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对比示例:北京:Peking(邮政式拼音),Pei-ching(威妥玛拼音);天津:Tientsin(邮政式拼音),T'ien-chin(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基本上以北京音为准,而邮政式拼音也照顾到一些方言语音,如:汕头;Swatow(邮政式拼音),Shan-t'ou(威妥玛拼音); 金门;Quemoy(邮政式拼音),Chin-men(威妥玛拼音) 。再来看看这两种拼音方案的后续历程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地名改用汉语拼音拼写,威妥玛拼音以及据此而产生的邮政式拼音被基本废除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 。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罗马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 。为什么现在仍能看到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拼音的影子呢 。比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用的就是邮政式拼音 。茅台Moutai,孙中山 Sun Yat-sen,毛泽东Mao Tse-tung,蒋介石Chiang Kai-shek,宋庆龄Soong Ching-ling,宋美龄Soong May-ling等商标品牌或历史名人等至今仍旧使用威妥玛拼音法,一方面,为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文献的连续性,对保持文化传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也照顾到了外国人的习惯,有助于减少误解,对学术研究也是有利的 。另外,现在中国大陆以外有些华人仍使用威妥玛拼音拼写自己的英文名,例如:何厚铧 Edmund Ho Hau-wah,董建华 Tung Chee-hwa,刘德华Andy Lau Tak-Wah,张学友Jacky Cheung Hok-Yau等 。再还有些威妥玛拼音的专有名词已被当成外来语进入英语词汇中,例如:功夫Kungfu、太极Taichi等 。总言之,汉语拼音已成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但威妥玛拼音和邮政拼音带着历史的印迹,对学术研究有一定意义 。了解了它们的来世今生有助于学习汉语拼音发展的历史和语言的研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