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哪个朝代

苏东坡是北宋大文人,在历史上他受皇帝赏识吗?众所周知,苏轼在宋朝的文学成就是无人能及的 。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遇到的皇帝,还是比较欣赏他的才华的 。但是赏识归赏识,再有才华,在政治上也都得坚决服从皇帝的指挥,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这就是为什么苏轼虽然很有才华、又得皇帝赏识,但是因为与皇帝改革的意见不合拍,一直得不到真正重用的原因 。苏轼的基本情况,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下面我们从艺术成就、思想观念、政治生涯三个纬度,对苏轼在历史上是否受到重用,进行逐一浅析、探讨 。一、艺术成就苏轼的一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之高 。因为诗风清新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竖合称为“苏黄”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又如“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 。”令人感觉一股清新诗风扑面而来 01 从苏轼生平来看,他在文学艺术上实在是成就斐然,无愧于被后世称为宋代文学成就最高代表 。因此,在以文人治国为理念的北宋,他受到统治阶级、皇帝的赏识与器重也是情理之中 。02 但是苏轼是一个清醒的人,他的思想价值观,使他有坚定的忠君爱国的理念,当然也有明辨是非的智慧 。这就是为什么他虽然能得到皇帝的器重,但是因他看的太清楚、不愿意虚与委蛇、敢于坚持说真话,从而得罪了新党、违逆皇帝变法的意愿,因此虽然得到赏识,却仍多次遭贬弃 。在新旧两党利益之争中,他被动的划入到旧党之中,后来又发现旧党执政的行为作风,与新党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令苏轼失望,于是又得罪了旧党,因而无法在任何一方受到重用03 他一生值遇五位皇帝,前后的几位皇帝对于苏轼,都没有太大机会得到重用 。对他最为欣赏的是宋神宗,苏轼却因为没有坚定拥护皇帝的变法政令而得罪皇帝,丧失了最重要的政治生涯黄金时期,特别是乌台诗案的发生,成为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苏轼没有得到皇帝重用,错过的是政治生涯的辉煌,得到的却是文学上巨大成就和思想境界的重大升华,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rr苏东坡,一生有许多伟大作品存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非凡 。他经历了五个皇帝在位时期,受两个皇帝赏识,也受历代皇后太后赏识,但一生宦海沉浮,三次受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仁宗当政时期 1023年--1063年1036年 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州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9年 举家迁往京都1061年 开始官宦生涯,任陕西凤翔府判官宋仁宗年间,初出茅庐,高中进士,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弟弟苏辙也高中,后来,皇后告诉人,仁宗曾经说:“今天我已经为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爱才之切,溢于言表 。自此开始为官生涯 。他受仁宗赏识,期许极大 。宋英宗当政时期 1064年—1067年1065年 任职史馆1066年 父丧;回老家服孝宋英宗在位时间极短,只有3年,期间为父守丧未仕 。宋神宗当政时期 1068年—1085年1069年 守孝期满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 任奏院监官;往杭州任杭州通判 (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1074年 任密州太守;除蝗灾,平息强盗1076年 任徐州太守;亲自抗洪,救济水灾1079年 任湖州太守;乌台诗案,入狱1080年 谪居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1084年 贬官期间,迁往常州1085年 迁往登州,任登州太守乌台诗案这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罪名之大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湖州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雷霆之势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宋哲宗年幼,高太皇太后摄政时期 1086年—1093年1086年 任中书舍人,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 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筑堤植绿1091年 任吏部尚书;任颍州太守,疏浚颍州西湖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 任定州太守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四个月后,苏东坡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8个月内连升3级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侍妾朝云曾说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释然,“朝云知我” 。宋哲宗当政时期 1094年—1100年1094年 被贬惠州;建设供水,引泉入城1097年 被贬海南儋州;当成第二故乡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宋徽宗当政时期 1101年—1026年 (新太后摄政时期1101年1月-6月)1101年 北返常州;去世1126年 北宋亡苏东坡的一生,是见证北宋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微、小人当政、终致国力耗竭的历史 。去世25年后,北宋亡于金国铁骑,山河破碎,被迫南迁 。史称“靖康之耻” 。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坚守节操,屡遭贬谪,但享万世盛名 。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赵昚亲自为“苏东坡全集”作序,其中盛赞“跨唐越汉,自我师模 。贾马豪奇,韩柳雅健 。前哲典型,未足多羡 。敬想高风,恨不同时 。”该文至今被放在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的正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