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征西

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最远打到哪里?最远打到河口,今天的玛多!大唐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不但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也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 。在众多名将当中,薛仁贵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将星之一 。而他的最为突出的功绩,是作为主要将领参与了征服高丽之战 。隋炀帝倾国之力三征高丽,最后功败垂成,大隋灭亡 。而薛仁贵则拿下了高丽 。拿下高丽之后,从大唐的皇帝高宗到普通士兵都有些飘了 。认为从此世间将无敌手 。于是大唐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西征吐蕃,拿下吐蕃的首都逻娑,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公元670年,吐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将军论钦陵率军四十万,拿下大唐的安西四镇 。京师震动 。唐高宗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为副总管 。率军七万西征,进攻吐蕃 。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唐的军事实力,论钦陵率军四十万气势汹汹的打过来了,而大唐只排了七万人马就打过去了,并且将军们没一个人嫌弃兵太少 。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 。白袍小将薛仁贵1)战前谋划,薛仁贵出其不意 。薛仁贵战前仔细的勘查了一下地形 。唐军走的是从今天的乐都,然后走青海湖南的大非川 。大非川地势平坦,但乌海地势险要 。而唐军第一步必需夺取乌海这一战略要地 。因此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乌海地势险要毒气又多,我军进必死之地,可以说困难重重 。但是如果行军迅速就会成功,缓慢就会失败 。这里大非岭宽阔平坦,可以设置两座营栅,把全部军需物资藏在营栅里,留下一万人守卫,我军快速挺进,乘敌人没有准备去袭击他,就可消灭了 。”因此薛仁贵和郭待封兵分两路,薛仁贵带主力五万人快速通过乌海,给在河口的吐蕃驻军致命的一击,而郭待封则率领两万精兵在大非川先守住军需粮草 。部署完毕后,薛仁贵帅主力昼夜兼程 。迅速通过乌海,直奔吐蕃的军事重镇,大后方河口 。由于唐军来的迅速,河口的吐蕃部队来不及反应就被拿下了 。吐蕃大败,缴获牛羊几万头 。然后薛仁贵乘胜反身回去拿下乌海城 。从地图上看,薛仁贵这一仗打的非常快,先绕过乌海,进攻乌海后面的河口,打河口一个措手不及 。拿下河口后再回来打乌海,给乌海一个被包围的感觉,一下子就崩溃了 。战术可谓高超!最主要的是出其不意,速度快,让对手分分钟崩溃!2)猪一样的队友,郭待封!其实郭待封这个人,从某些方面讲还是一个牛人 。一方面老爹牛,是大唐名将郭孝恪 。另一方面是自己才学也牛,公元659年,二月,高宗亲策试举人,900人中只有郭待封、张九龄5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所以郭待封不但出身好,才学也好 。后来大唐名将裴行俭把他提拔升官至左豹韬卫将军 。并且郭待封也参加过东征高丽之战 。郭待封任职利道行军总管,归李勣节制 。当时率舟师渡海直趋平壤 。他的运粮官冯师本奉李勣之命,率水军载粮增援郭待封,没想到船出了问题,郭待封没有粮草 。没办法就给主帅李勣写信 。郭待封就长了个心眼,怕这封信被高句丽人截获 。于是作了首离合诗赠送李勣 。李勣看了半天不懂,因此大怒道:“军机如此急切,竟然还有心思作诗?一定要斩了他!”这时李勣的记室元万顷却看懂了诗中奥妙,解释给李勣听,李勣这才放了郭待封一马,并送粮支援 。按理来说,郭待封是一个有才的人,不至于是一个猪队友 。有才归有才,持才傲物往往发挥不出来 。郭待封出身好,名将之后 。并且是和张九龄一样,文采飞扬 。薛仁贵是土包子出身,文化水平跟郭待封比可能算刚识字的水平 。两个人同时参加东征高丽的战役 。都有大功 。但这次西征郭待封是副职,薛仁贵是正职,郭待封很不服 。但战场上一不服就会出大差错 。更何况对手是吐蕃千年不遇的名将论钦陵 。郭待封本来是待在大非川,深沟高垒等待着论钦陵 。把不利的地形也让给论钦陵,论钦陵本来是很头疼 。薛仁贵已经拿下要塞乌海,在等待着他 。本来是他以逸待劳,结果薛仁贵一招之后,变成了他必须去进攻,薛仁贵以逸待劳 。但这时候偏偏郭待封就动了,放弃薛仁贵和他商量好的方案,领着两万兵马,护着粮草竟然大摇大摆的离开大非川,向乌海进发 。你快点也行,但他偏偏喜欢慢慢腾腾的,生怕吐蕃不知道 。论钦陵以为有诈,但怎么看怎么可以拿下 。最后论钦陵为了保险起见,动用了20万兵马,在半路袭击了郭待封 。郭待封是被打的落花流水 。还好保住了性命 。3)薛仁贵无奈约和 。郭待封的粮草被截击,薛仁贵很快得到了消息 。没有了粮草还怎么打 。薛仁贵当机立断,舍弃乌海要塞返回大非川,趁吐蕃立足未稳快速回去 。否则后路一断,基本上要全军覆没 。薛仁贵帅五万人回到大非川,大战才真正开始,但远征的唐军已经输了 。因为军需物资已经没有了 。五万对二十万打阵地战就已经很吃紧,更何况论钦陵立刻又调来20万大军 。共计四十万大军和薛仁贵5万大军对阵 。这就是大唐的名将,五万对四十万 。据史书记载,当时吐蕃倾全国之力也就是46万军队,对付薛仁贵投入了40万,可见对薛仁贵的重视 。“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 。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这是《旧唐书》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述,面临40万吐蕃军队,唐军大败 。但薛仁贵即使是大败,仍然能震慑住论钦陵,和论钦陵和谈 。论钦陵手握40万大军,竟然不敢威逼薛仁贵,同意薛仁贵的和谈要求,双方罢兵而归 。这一仗大唐打败了,没出一分钱和谈了,吐蕃也不打了 。这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不知道北宋的澶渊之盟被吹的历史地位怎么那么高,又是送钱,又是丢人,真不知道北宋的文人怎么才能把他吹出来 。薛仁贵征西败了,然后职务一撸到底,又变成农民了 。郭待封也是一样,历史上在也没有他的消息,估计应该是羞愧死了 。薛仁贵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叹息说:“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 。”综上所述:薛仁贵征西是一个败仗,但仍然能够全身而退 。逼着手握40万兵马的吐蕃名将论钦陵双方休战 。要知道薛仁贵手里只有5万兵马,还有一个拖后腿的郭待封 。打成这样已经算是名将风范了 。薛仁贵是大唐的一位杰出的名将,从唐太宗第一次东征高丽时一鸣惊人,后来平定高丽,收服突厥中立下赫赫战功 。一生唯一的一次败仗就是西征吐蕃 。还是硬逼着对手同意议和,这才是真正的大唐风范!rr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以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旗号率十万唐军,西征吐蕃,在大非川大败而归,被削职为平民 。逻娑,是吐蕃的首都 。薛仁贵以别人家的首都冠在自己行军大总管的名头上,好霸道!唐高宗李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薛仁贵把吐蕃给灭了 。1,为什么不说“三箭定天山”?薛仁贵征铁勒,是北征 。龙朔元年( 661年),薛仁贵北征铁勒九姓 。当时的铁勒已改称回纥 。薛仁贵三箭射死铁勒三名将领,铁勒胆寒 。当时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但此处的天山不是现在的天山,而是蒙古草原的杭爱山 。当时的回纥游牧在蒙古草原 。2,薛仁贵西征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吐谷浑复国,而是要灭掉吐蕃 。《新唐书》记载: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薛仁贵讨伐吐蕃并将其消灭是主要目的,护送吐谷浑还国仅仅是一个附属任务 。当时的吐蕃帝国正在上升期,在青藏高原四周四面出击 。吐蕃与同样处于上升期的唐帝国,发生了硬碰硬的战争 。薛仁贵的大非川之战,是唐与吐蕃战争的转折点 。大非川失败(还有后来的青海之战,非薛仁贵指挥)以后,唐朝处于防御状态 。从《新唐书》看,吐蕃已经严重影响到唐朝西部的安全: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 。因为吐蕃翻越昆仑山攻打西域,迫使唐朝放弃了管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疏勒、于阗四镇陷入吐蕃之手 。另外吐蕃占领吐谷浑后,可以直接出兵兰州、天水,威胁唐朝关中的安全 。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并消灭之,已经消除了东方的威胁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目的就是要消灭吐蕃,拿下逻娑,于是给了薛仁贵一个逻娑(吐蕃首都)道行军大总管的名号 。3,薛仁贵西征时的兵力对比 。吐蕃帝国号称全国兵力有四十六万,实际可动员并集中三十万人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前,已经将唐朝军队的主力集中到西北,兵力达二十四万之多:安西,北庭,朔方,河西,陇右 。“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 。唐朝一军编制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如果是马军则一人两匹马 。唐朝在西北地区有大量马场,鼎盛时期战马七十万 。军队配置的武器主要是枪、弓弩、刀 。一军配弩箭25万支,弓箭37.5万支,射甲箭5万支 。一军配陌刀2500口 。当时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4,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否因为郭待封是个猪队友?唐高宗还任命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二人皆受薛仁贵节制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 。史书说,郭待封原来和薛仁贵地位平等,现在成了薛仁贵的下级,心里不平衡,不受薛仁贵的节制 。这在史实上说不过去,恐怕是为了给薛仁贵开脱战败的罪名而编造的 。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后,在西征吐蕃之前,就是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而郭待封是左卫将军,左卫将军比左卫大将军要低一个级别 。另外郭待封是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比薛仁贵的安东都护要低一个级别 。所以不存在郭待封和薛仁贵原来是平级的问题 。因此也不存在郭待封心理不满的因素 。郭待封纯粹是个替罪羊 。5,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因为薛仁贵不适应高原作战气候 。郭待封一直在青海的鄯城驻守,是有一定的高原作战经验的 。而薛仁贵仅仅驰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蒙古草原,或者高句丽的山区,没有高原作战的经验 。高原作战,如果一味驰骋,很容易诱发高原反应 。薛仁贵率十万大军从海拔2300米的鄯城出发,到达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后,曾安排一个作战计划:薛仁贵率主力8万人以急行军(倍道兼行)的方式攻打300里之外的乌海(海拔4000米),郭待封带2万人先驻守在大非川保护所有的辎重粮草 。薛仁贵并不懂高原气候,以为高原反应都是瘴气导致的,要快速通过高原地带才能躲避瘴气 。如果这样想,真的会死得快 。薛仁贵急行军到达乌海的河口后,遇到一小股吐蕃军队,以众击寡,获得小胜 。然后薛仁贵将大军驻扎在乌海城 。史书记载“以待后援” 。这点很奇怪,薛仁贵打了胜仗,为何还要待后援呢?当然可以说薛仁贵没有带辎重粮草,需要郭待封赶紧支援粮草过来 。如果是这样,郭待封带粮草辎重过来,正是服从了薛仁贵的命令 。实际情况是,薛仁贵的军队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急行军和急切的冲锋,已经有大量的急性高原反应病号出现,使薛仁贵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只能躲在乌海城等待救援 。薛仁贵在战前说乌海“彼多瘴气,无宜久留 。”准备在乌海附近歼灭一支吐蕃军队,就回大非川 。但此时的薛仁贵因为高原反应已经回不去了 。郭待封接到薛仁贵的救援命令,不能见死不救啊,会被唐高宗砍头的 。郭待封只能硬着头皮,率领2万士兵,运送辎重粮草,从大非川前往乌海 。郭待封有高原作战经验,行军缓慢 。要10天才能到乌海 。这下把薛仁贵等得花儿也谢了!郭待封到达乌海附近时,吐蕃大军20万也来到乌海附近,围攻郭待封2万人 。郭待封寡不敌众,薛仁贵的8万患了高原反应的大军赖在乌海城里,不敢出城解围 。郭待封只好抛弃辎重粮草,逃回大非川 。郭待封的2万人能逃出20万人的包围圈,说明郭待封懂得应对高原反应,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至少高原反应还不是很严重 。急性高原反应一般10天就会好 。薛仁贵的大军症状消失后,连忙从乌海城逃走,也逃回了大非川 。吐蕃大军再次围攻大非川,薛仁贵亲自指挥也是大败 。这次薛仁贵没有替罪羊了,只好向吐蕃求和,才将残兵败将撤回去 。后来唐高宗还恨恨地对薛仁贵说: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