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意思

中庸之道与明哲保身有何区别?初看之下 , 中庸之道和明哲保身好像差不多 , 都是避免冲突求得和谐 。但实际上 ,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 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 , 我们先要理解其各自的具体含义 。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源于《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 , 其至矣乎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是通过“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 , 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 , 来达到“致中和”的中庸之道 。1 , 中庸之道的具体范式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中庸》这是孔子对中庸之道具体表现以及意义的阐述 。在文中 , 孔子通过“喜、怒”“哀、乐”这两组对立的情绪解释了什么叫“中” 。这其中 , 喜和怒对立 , 哀和乐对立 , 在面对喜怒哀乐的时候 , 即不表现喜 , 也表现不怒 , 这就是中 。实在要表现情绪的时候选择“中节” , 就是介于两两对立的中间 , 不偏不倚 , 谓之和 。“中”是天下之根本 , “和”是天下人追求的大道 , 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 。只要达到中和的境界 , 那么 , 人们各归其位 , 秩序井然 , 万物繁衍生息 , 代代不绝 。2 , 中庸之道的辩证思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 庸(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在这段话中 , 孔子用了“善、恶”、“执两、庸(用)中”两组相互对立的关系 。孔子认为 , 舜其大知是因为“好问” , 因为“好问”所以“好察” , 因为“好察”才能做到“隐恶扬善” 。而后的“庸其中于民”也是建立在对两端“执其”的基础之上的 。后来 , 人们在《论语》找到了执中的进一步辩证论述 。《论语·先进》中有:“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犹”在这里的理解是同样的意思 , 师(子张)的过贤和商(子夏)不及贤都不好——“过犹不及” 。孔子通过“过犹不及”提出“过、不及”这一对辩证关系来指导“执两用中” 。3 , 中庸之道的方法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中庸》这句话其实跟前面所提到的“舜好问以好察迩言”意思差不多 , 只是比“好问、好察”更为具体了 。这是孔子为实现中庸之道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 在接下来他这样说:有弗学 , 学之弗能 , 弗措也;有弗问 , 问之弗知 , 弗措也;有弗思 , 思之弗得 , 弗措也;有弗辨 , 辨之弗明 , 弗措也;有弗行 , 行之弗笃 , 弗措也 。人一能之 , 己百之 , 人十能之 ,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 虽愚必明 , 虽柔必强 。这也就是孔子对待求学的态度 , 只要还没有求得真知就绝不停下来 。综上小结:中庸思想是一种主动性的选择 , 它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达到“执其两端”的要求 。对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 , 它是要求在尊重和了解不同意见的基础上 , 不偏不倚 , 寻求对立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明哲保身源于《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 , 以保其身 , 夙夜匪懈 , 以事一人 。”这是周宣王时期 , 尹吉甫写给仲山甫的诗歌 , 在诗中用“既明且哲”来赞美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 , 可见其最初的含义是积极的 。后来司马光在写到张良辞官归隐时有这么一段:故子房托于神仙 , 遗弃人间 , 等功名于外物 , 置荣利而不顾 , 所谓明哲保身者 , 子房有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取得天下 , 张良吸取“狡兔死 , 走狗烹”的教训 , 因而萌生去意 。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原本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 。但是因为积极性欠缺 , 后来就渐渐演化为对消极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描述 。通过以上分析 , 我认为 , 对中庸之道和明哲保身的本义我们都有着一定的误解 。它们最重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庸之道”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性的行为 , 而“明哲保身”无论是司马光时期还是如今 , 它都带着消极的属性 。rr中庸之道 , 通俗的说就是一生的行为规范都要把握适中的度上 , 而明哲保身则是自私狭隘的自我保护意识 , 两则有根夲的区别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 , 中庸 , 中用 , 庸古同用 , 在待人接物中保持中正平和 , 因时因地而宜 , 因物因事而宜 , 我理解就是现在礼仪 , 待人接物态度要适中 , 过份热情显得虚 , 冷淡了给人的印象是不欢迎 , 要热情有度 , 不卑不亢 , 儒家思想讲的是人际关系 , 但在大事大非问题上中庸显得很苍白无力 , 鲜帜鲜明的维护公平公正 , 人要有正义感 。现在讲究 , 做事如钱 , 外圆内方 , 在圆中待人 , 在方中做事 , 是万事不离其宗的做人之道 , 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比较适应 , 而推行者甚少 ,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 , 被统治者加以利用 , 在现在一些所谓的文人推崇儒家思想显然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明哲保身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自由主义 , 事不关已 , 高高挂起 , 明知不对 , 少说为佳 , 明哲保身 , 但求无过 , 这是毛主席批评的自由主义 , 它于中庸存在根夲的区别 , 一个妥善处理 , 一个是不理不睬 。都是态度问题 , 一个是状态 , 一个是度 , 也就是分寸把握 , 是鲜明还是适中 , 具体事端 , 具体对待为好 。中庸者圆润 , 明哲者保身 , 一个道貌岸然 , 一个碌碌无为 。这就是区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