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以

董卓当初为何不杀袁绍?谢邀,董卓不杀袁绍是有所顾忌,毕竟作为一个“军阀”刚进入“上层社会”就大动刀枪有点不妥,加之袁绍也不是好惹的,并非善类 rr董卓要杀袁绍,《三国志·袁绍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 。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 。”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 。”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这是陈寿的原文,裴松之在这段文字下面作注,更能说明前因后果:裴松之引用《献帝春秋》说: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非万乘之主 。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 。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卿不见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来久 。今帝虽幼冲,未有不善宣闻天下,公欲废適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 。”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这里的情节比《三国志》的更详细,而且董卓大骂袁绍为竖子,并且威胁袁绍说“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这是也表现出极为英雄的一面,针锋相对道:“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且“引佩刀横揖而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火药味极浓,一言不合便可失控,董卓何如能放任袁绍安全离开长安 。即便是董卓曾受过袁绍叔父的恩情,“司徒袁隗辟为掾”,这也不足以保证董卓不杀袁绍 。所以在引用这个故事后,裴松之在下面做了自己的评论:臣松之以为绍於时与卓未构嫌隙,故卓与之谘谋 。若但以言议不同,便骂为竖子,而有推刃之心,及绍复答,屈强为甚,卓又安能容忍而不加害乎?且如绍此言,进非亮正,退违诡逊,而显其竞爽之旨,以触哮阚之锋,有志功业者,理岂然哉!此语,妄之甚矣 。很明显,裴松之认为,董卓骂袁绍并说要杀袁绍的话是虚假的,不可信 。这应该是为了描写董卓的恶而已有意如此写的 。袁绍也不会早董卓如此强硬的,《三国志》中记载:先是,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 。”绍畏卓,不敢发 。这是董卓在废帝之前的事,“绍畏卓,不敢发”,可见袁绍是畏惧董卓,在董卓面前表现的很顺从,即便是装作顺从,他也没有跟董卓对着干 。等到袁绍离开长安,亡奔冀州之后,他才敢明确反对董卓,召集各路人马讨伐董卓 。此外即便董卓便袁绍有杀心,当袁绍离开长安之后已经迟了 。袁绍离开后,董卓身边有人给他出主意: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 。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 。今购之急,势必为变 。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袁氏家族的底蕴很厚,“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董卓不得不要顾忌袁家的影响力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