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典故才能不着痕迹 典故是什么意思


如何运用典故才能不着痕迹 典故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典故是什么意思(如何运用典故才能不着痕迹)
在古诗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用典无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用典”这种修辞手法 。
南朝文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意思是说,事类,就是文章在达意抒情之外,援用事例类比说明义理,引用典故来论证今义 。
以上两种情况在古诗中都很常见,但是“用典”也有一个弊端,容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不太受读者喜爱 。
既然如此,古人写诗为什么还喜欢用典故呢?
杜甫
一、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因为字数有限,为了写出更丰富的内容,古诗格外讲究“意在言外”,这样留一些空白给读者思考,更能让读者有阅读的收获感 。苏轼曾明确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呢?
历代文人在诗歌的构思和语言的艺术表达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如果想写一首能够流传千古的诗,这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天赋 。
而用典,恰恰是一个普通人都能掌握的简便方法 。
不管是类比还是论证,都是为了从表面文字中获取典故背后的内在含义 。我把典故的表面文字,也是诗歌呈现给读者的文字,称为“表象” 。
比如“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托鹃”这四个字是表象,诗人只写了表象,读者却可以通过表象直接获取它背后的故事和凄凉的感情,这就实现了“意在言外”的目的 。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写出了表象,都是在运用典故呢?
当然不是,运用典故还需要满足另一个条件 。
隐居
二、运用典故的条件
这一段我用实例来讲 。
前两天,我解读了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有一位朋友提出疑问:“远害朝看麋鹿游”是不是借用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个典故?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这两首诗都附上 。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
这两首诗都提到了“鹿”,“远害朝看麋鹿游”与“春草鹿呦呦”到底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把“鹿”看成表象(后一句其实可以直接把“鹿呦呦”看成表象,这里为了对比,只把“鹿”看成表象),典故中有“鹿”,诗歌中也有“鹿”,仅凭“鹿”这个表象就可以把典故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吗?
其实典故和诗歌之间的根本联系,并不是表象,而是典故背后的含义与诗歌内容的关联性 。
比如这两首诗,“鹿”是表象,而典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含义是表达主人宴请宾客的热情 。
但前一句诗是为了突出“远害”,也就是避免让麋鹿受到伤害,表达的是隐者无欲无求的心态,可见,典故的含义与这句诗的内容关联性不大;
而后一句诗,“表达主人宴请宾客的热情”非常符合上下文描写的情境 。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后一句诗运用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个典故,而前一句诗并没有 。
也就是说,典故与诗歌之间有共同表象,并不意味着这句诗已经运用了该典故,还要看典故的含义与诗歌的内容是否有关联性,这是运用典故的另一个条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