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功效配伍知多少 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 功效配伍知多少 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插图
赤茯苓的功效与作用(茯苓 功效配伍知多少)
导读:今天跟着刘启庭先生的思路复习茯苓的用法 。
茯苓,包括赤茯苓、茯苓皮、茯神,四者为一物 。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脾、胃、肺、肾经 。
功效
茯苓皮利水消肿;赤茯苓分利湿热;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 。
功效特点
本品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袪邪,临床多作辅助药,与补气药同用则健脾益中,与利水药同用则渗湿利水,虽有健脾之功,究属淡渗之品,凡小便过多者,不宜使用 。
功效主治
一、渗湿利水
用于水肿,如肾炎性水肿,开始眼睑、面部、四肢浮肿,并有尿急、尿痛或尿血等症状,病情较急,多用茯苓皮、姜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
脾虚性水肿,病情发展缓慢,以面及下肢浮肿明显,多与赤茯苓、焦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等同用;
肝性水肿,慢性肝炎同样出现浮肿、渐渐腹水严重,可在益气活血化瘀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渗湿 。
通利小便,用于小便点滴而下或不通、尿浊而少、胸腹满闷、倦怠身重、嗜卧,属于湿阻中焦之脾虚小便不利,与白术、猪苓、泽泻、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木瓜、槟榔、苏梗、木香、砂仁等同用,如茯苓导水汤,也可用于妊娠羊水过多之水肿证 。
二、健脾和胃
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饮内停、大便溏泄、食少纳呆等,与党参、焦白术、山药、炮姜、桂枝、陈皮等同用 。
用于痰饮咳逆、咳嗽痰多白稀黏、胸脘痞闷、恶心欲吐等,与半夏、陈皮、生姜、甘草配用,如二陈汤 。
三、宁心安神
用于心脾不足之惊悸失眠,常与党参、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 。
用于痰浊内阻,或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常与菖蒲、远志、郁金、酸枣仁、合欢皮、珍珠母、黄连、肉桂同用 。
鉴别应用
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 。
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
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
抱附松根生者称茯神,用于安神 。
茯苓与猪苓,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脾益心 。
配伍应用
一、配半夏
茯苓味甘淡,甘能补脾,淡渗水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补脾能促使水湿运化,水湿的消退有利于脾运的恢复;半夏辛散水气、温燥化湿,脾湿去则土燥,痰涎无以生 。
半夏与茯苓,一为湿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 。
二者标本兼治顾,功可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临床常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利降之心下痞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溏等证的治疗 。
二、配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 。
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水有所摄 。
功效温肾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恶寒脉沉,四肢沉重浮肿,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 。
三、配桂枝
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渗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水湿阴霾之邪,又赖阳光以煦,桂枝辛甘而温,辛甘以助阳,甘温以化气,最善散阴霾之邪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