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新解 杜甫 石壕吏( 五 )


所以家里的所有希望都是为了这个孩子能够活下去 。
这样就能够解释“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在唐代,平民的平均年龄是50多岁,在战乱年代可能会更低一些,所以这里的老妪也未必特别老,我猜测应该在40左右 。
在军队里有一种特殊的女人存在,她们既是炊女,或者叫伙头军,同时也是解决男士兵性欲的,在抗日战争中,慰安妇就是这类的人 。
所以,老妪是知道自己这一去的后果的,那就是受尽凌辱,不可能再回来,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如果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
活着也是死了,死也又有什么可怕呢?如果能把生的机会留给孙儿,那她的死也是其所的 。
老妪跟着石壕吏走了,留下了夜不能睡的诗人和饥肠辘辘的母子俩,所以才“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老翁什么时候回来的,不知道,诗人起来的时候,是否吃上早饭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给老翁留了银子也不知道 。
他只是带着无比的惆怅和无力改变悲伤“独与老翁别”,肯定是独与老翁别,因为带孩子的女人出入无完裙,即使是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也要顾及体面 。
整个《石壕吏》就是一部战争年代民众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然而,兴时的苦却远不及亡时的苦,兴,也就是苛捐杂税,而战争年代是看不见尽头的苦 。
知道了战争的可怕,人们才更敬畏生命,更加歌唱和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