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病 布病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二 )


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中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 。发热呈波状型(故本病又称波状热) 。
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 。
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一则与菌血症、内毒素血症、变态反应有关,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难治 。
内皮系统在急性期呈弥漫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所组成的肉芽肿,此系组织对细菌产生的变态反应 。肝、脾、淋巴结及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 。在羊型和猪型布氏杆菌病中,特别是在后者中常有化脓性肉芽肿形成 。
血管的增生破坏性病变也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脑、肾等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脏器的浆液性炎症与微小坏死等 。
骨、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强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经炎、神经根炎等 。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脏病变较血管病变少见,有心内膜炎、心肌炎等 。肾混浊肿胀,偶见弥漫性肾炎和肾盂肾炎 。此外,尚有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 。
三、布病的症状危害
症状危害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 。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波状热 。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 。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 。男患者易出现睾丸肿大(单例),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白带过多等 。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 。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 。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 。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肝、脾肿大等 。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
诊断标准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
(三)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
(五)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 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 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 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 400及以上 。
四、布病的流行病学
分布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 。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 。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