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文博考研题偏吗

想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研究生,有什么经验传授吗?我有经验,我今年刚刚考完南师的学前教育专硕研究生 六点起床,学到十一点 。? 反复、有层次的多次背诵? 11月底到12月安排模考这段时间就是疯狂背诵,疯狂输出 。加上后期12月份,英语政治全部在外面背,一整天除了午睡在自习室,基本都是在外面度过的 。体力和脑力高度消耗时期,但一定保证每晚十一点睡觉,这样早上六点才能起得来 。专业课二835学前教育综合:总体安排跟333类似6-7月份 根据书本整理自己的框架7-9月份 完成至少一轮背诵9-12月份 分析真题(积累教育热点和教育案例,用综合的思维尝试多维度分析)完成二、三轮背诵整个专业课过程因为是在学姐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还挺顺畅 。我的专业课书背了五六遍,尤其是最后的冲刺课,学姐从头到尾给我们划重点,背的可以说的相当有针对性了 。但是不能光背诵,还要输出啊,默写,做真题 。其他碎碎念最好记录一下自己的进度,比如从什么时候开始背第一本书,花了多少天 。第一轮背诵花费多少天 。不要记流水账,不要过于精确 。太浪费时间,宏观上去计算自己的进度和时间,争取提前完成计划 。心态上要正,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过于自信 。过于紧张会影响发挥 。可以每天收工时想一下自己今天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明天还要做哪些工作 。要懂得反思,正确评价自己 。关于时间安排,大致每个阶段的都已经说了,每天中午要午睡,可以就在自习室趴一会,回宿舍睡觉挺浪费时间的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啊 。rr一:选择题 1.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 3.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附:十种情况不选 (1)表述有错者不选 (2) 肢干不符者不选(3) 肢干双重者不选 (4) 因果相悖者不选(5)正误相混者不选 (6) 肢干矛盾者不选(7) 间接联系者不选 (8) 范围不符者不选(9)要求单一者不选 (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二:简答题 1.弄清题目的蕴涵性 。通常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把握题目的限制性 3.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人手,揭示出题眼4.分层5.注意答题的全面性6.行文过程可简洁明了 。三:辨析题 通常考学生辨证的或阶级分析的知识 。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本质有现象 。(1) 用全面观点分析,抓关键词,力求找到合理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 。(2) 凡牵涉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必须注意阶级性 。答题时注意: (1) 发现过程中下结论 (2) 运用课文原理 合理的:原理+扼要分析(说明为什么合理) 不合理的: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不合理,并指出合理的是什么) 三、辨析题 辨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报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 。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它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常见的辨析题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材料辨析题 。它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辨析题,要求作答时既要辨别,又要分析,还要评判 。解答此类题时应先分析道理,再评判是非,其中析是“关健”,是主体,如何把握分析要领: (1)要顺着试题所指示的问题,找出分析的目标,试题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 。即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 。(2)寻找课本中对试题所提问的论述 。(3)透过分析,对相应观点作出评判 。(如:电视台采访人员去一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修企业进行采访,下面是采访人员与该企业经理的一段对话 。采访人员:请简要谈谈你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经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 。采访人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经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请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有关知识,对该企业经理的上述纲点作简要评析 。题中所提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顺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课本中相关的论述: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 。如果只讲发燕尾服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但这会严重影响今后经济的发展 。只有实施可持续发的发展战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久地发展 。顺着第二个问题找到教材中的论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又必须保护环境 。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也要反对不准发展的“零增长”的观点 。(二)错误推理型辨析题 。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往往列举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由此推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使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考生判断时往往容易出错,说明理由时不得要领 。这类题型,可分三步作答: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