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收会员,又养代购:谁搬空了山姆?


既收会员,又养代购:谁搬空了山姆?

文章插图
采写 | 南都周刊采访人员 盛倩玉 敖瑾
“轮回,又开始轮回了,不会又是资本炒一把就跑吧?”
最近,看见山姆在社交平台上的红火,和各种一本正经分析商业模式的新闻,家住北京的商晓平觉得,这画面有点儿似曾相识 。
商晓平是山姆老会员,早在十多年前就办了卡,见证过山姆的变化和冷清,他终于在2017年停止续费 。
而杭州一家山姆门店的前员工刘桦,离开山姆多年后,在今年年初重新办了一张山姆会员卡 。
刘桦发现,此时的山姆已与往日不同——小红书中21w条的笔记,内容涵盖拍照姿势、必买单品、代购攻略;抖音累计近21亿的播放,连探店博主都坦言山姆属于“流量密码” 。
而自己2013年在职时,市场部曾尝试发展、却未能成功的代购群体,现在已经变得成熟而庞大,甚至到了把货架买空,让普通会员不满的程度 。
打卡、流量、代购、会费、次卡……这一切,使山姆这一轮的火热显得更为扑朔——它是在进入中国25年后终于真的被人们需要了,还是热点与流量造就的新一轮转瞬即逝的需求?
摄影:南都周刊采访人员 盛倩玉
商晓平属于山姆“老会员”了 。2009年,他第一次在北京石景山的山姆会员商店办理了会员卡 。彼时主卡100元,副卡50元的价格,“这种还需要专门开个会员卡才能进去消费的商超,会让人觉得有点儿高大上 。”
在他看来,“山姆以一种新奇特的方式走进中国大众的生活,而且把自己摆得高那么一点儿”的做法,很快在国内收获了话题度 。
“虽然我自己不太有这种感觉,可能会有些人觉得办卡购物有身份象征的意味 。比如几个朋友同事一起去山姆买东西,别人都没有会员开,自己有,会有点儿小窃喜、小确幸 。”
因为住得不远,加上孩子爱吃山姆的一些自制糕点、进口食品,办完卡的那几年,商晓平基本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前往购物,“因为商品的份量很大,进口水果价格比较高,每次不买个500-1000元很难出来 。”
摄影:南都周刊采访人员 盛倩玉
至于彼时山姆里的消费人群,商晓平回忆,“那个年代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逢年过节发消费卡的现象比较常见,当时的山姆就有这样的消费圈子,结账的时候十个人里面有一半以上拿的都是这种消费卡,要么就是一些年轻人 。”
转变发生在2012年以后 。商晓平还记得,当时国内消费卡风气被集中整治,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山姆一下冷清了,能感受到销售额受到很大影响 。”
远在杭州的李桦,正是在这个时间点入职了一家新开的山姆门店 。他任职的部门是市场部,负责会员卡的销售和团购 。
作为这家会员店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门店还没正式开业,他已入职,开始到周边小区摆摊吸纳会员 。“因为当时这片区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商超,所以推广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
除了地推,李桦也在线上寻找潜在的山姆会员 。“那时推卡还挺简单的,在微博上搭建个相关的话题,发发贴,有人评论了,我就发私信过去问他们需不需要办山姆会员 。当时办卡的很多都是杭州阿里的员工,因为他们园区就在山姆附近 。”
再加上开店前的惯例——体验日,到正式开业前,李桦估算,他所在的山姆门店就已经吸纳了将近8万个会员,“没有太差 。”
尽管如此,这家山姆当时远算不上火 。
“工作日的人流量只能说很一般,周末稍微人多点,完全不是现在这样 。”李桦记得,在他工作的那段时间,基本没怎么看到门店里出现过代购,“偶尔有也只是零零散散,完全不成气候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