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及其他传统节日美食的来龙去脉 元宵节的美食由来( 二 )




据称平定之日正是在正月十五 。为了庆祝“平吕”,文帝下令“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元宵节也由皇家祭祀普及到了民间 。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公派去印度留学的蔡愔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上写道印度正月十五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这一天在宫中和寺院燃灯礼佛,慢慢的,民间制花灯和放灯也成了节日庆祝的一个环节 。


到中唐后,这一天已经变成全民狂欢节,开元盛世时的长安灯市规模大到燃灯五万盏,还有高达150尺的巨型灯楼 。男女老幼这一天都可以上街逛灯市,当然集市上也不全是灯,还有一应杂耍唱戏吃食摊子 。


至于元宵节这天吃元宵,也不是最早就有,而是在宋代才逐渐形成的风俗 。南北朝时元宵节一般都吃荤油熬成的豆粥(fn),唐代要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唐代,风靡的小吃变成了粉果和焦糙 。粉果是一种由米粉制成的团子,内里带馅,经过油炸,就成了外酥里嫩的焦糙,这种炸团子应该就是元宵的前身,到了宋代,出现了用水直接煮熟的“元子”,焦糙和元子二合一成为了汤圆,吃汤圆也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团圆 。


宋以后才流行吃元宵


现代的我们一般只知清明,不知寒食 。就像是春节和立春一样,寒食和清明的时间也很相近,一般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 。寒食节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的,就是晋文公求贤手段用错了,本想高薪聘请人才,结果不小心把人烧死了,只好利用了一下人才效应最后一波价值,用寄托哀思的方式打了一波重视人才的广告 。


当然这只是传说,真正的缘起应该是由周代的禁火旧制而来,春天易发火灾,因此周代有春季禁用烟火制度,禁火期间人们只能吃事先做好的冷饭,因此得名 。


清明节又名鬼节,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一起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大约到了唐代,因为两节相近,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了清明的一部分 。


节日内容主要是祭祖、踏青、挂杨柳枝、荡秋千 。因为要祭祖,又是一次吃大餐的好机会 。祭祖需设肴馔,祭拜完毕,子孙一般要“余”,就地将剩下的食物吃掉 。有的地方,族人会在当天聚在一起,杀猪宰羊一起吃,俗称“吃会” 。


因为吃的都是冷食,一种适合贮存,酥脆的“寒具”应运而生 。寒具又叫“馓子”,是一种油炸的面食,南方多用米粉和成,北方则用面粉 。在江浙一带,人们还在清明前后采集野荠菜、青蓬,切碎拌入面粉中做成青团 。


端午又叫“端阳、五月五、蒲午、龙舟节”,在农历五月初五 。一直有赛龙舟,吃粽子,咸蛋,喝雄黄酒、菖蒲酒、挂香袋之类的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是用泡湿的粽叶,包上糯米,加上用肉、豆沙、红枣做成的馅,宝成三角形、方形或枕头形蒸煮 。


一般都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实际上应该是后世的附会,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粽子还是夏至的时令饮食,跟屈原没什么关系,应该是随着北方人不断南迁,经济重心渐渐南移,从北而南传遍全国的,只不过屈原正好是端午去世的大众偶像,事业成功、理想高洁、命运悲剧集于一身,简直是爱国主义和个人情操提升的天选,所以端午托了纪念屈原之名,在吃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寓意 。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要饮雄黄酒,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蛇虫鼠蚁开始肆虐,因此大人为了驱邪避毒要饮雄黄酒,孩子的面额也要抹上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