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言情文学与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


网络时代的言情文学与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

文章插图
韩思琪
当网文尤其是言情这一类型及其影视改编的影响力不断溢出文本,大刀阔斧地介入当代生活,其结果不仅仅体现在对大众审美的调试,还让网络空间中包蕴的一些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向主流文化破壁;同时还让一个经典概念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挑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网络时代的代入感
其关键词或许就在于“代入感”三个字 。“代入感”虽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却是随着网文及其改编作品的流行而得到加粗、强调: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是将观众“带入”作品世界、占据一个旁观的观测点感受真实,相较之下,网络作品强调的“代入”则是“如果是我,我会/我不会”的二元选择,而与“私叙事”无关的选择似乎很难再召唤网络时代的观众 。
网络艺术作品所强调的“代入感”,用一个时髦的说法更像是“献舍”给作品当中的角色 。“献舍”一词最早出自道教术语,后作为一种设定被玄幻修仙类作品泛化使用,指的是通过主动献祭出自己的肉身、召唤另一个强大的灵魂进入“舍”,献舍之人以此为代价要求被献舍之人帮助自己完成心愿 。
这形成了网络时代的特有景观,一个有关“真实感”的绝妙悖论,“我知道作品只是虚构的——你反复暗示我们这点 。但我只能把他们当真人对待,这样才能认识他们 。”可以说,当古典创作的所谓第四堵墙被网络符码所拆解,网络性这一属性让文艺作品不断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当网络时代观众观看的距离被抽空,于他们而言“真实感”不在于收集现实的多样性和不可能,而在于分享“我们都一样”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理解”在今天似乎不再是网众的共识——电波与数据连通的两端用户或许不再分享着同一种“现实” 。
变化还在于,网众以打分、评价和定性去衡量作品,甚至成为通用的交流语言,以此在时代飓变中维护一种心理秩序、修订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契约——换言之,时代与情感成为了一组对照组 。英国的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最早在《电影序言》中提出“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这一术语,用作分析艺术表达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工具,他认为区别于世界观、意识形态,“情感结构”诞生于经验与表达之间的鸿沟,着重于在系统性的信念之外捕捉更加鲜活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意识,通常在社会转型期更易被识别 。
而现代性所带来的冲突正在于:我们处于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结构,现代人将全部安全感的获得与庇护都加诸在婚姻关系之上,这种焦虑使得婚姻成为一种基于安全的考量的合作契约,于是对爱情价值的证明由感情体验过程转向感情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由网文哺喂出的读者观众们会追评琼瑶剧为“三观不正”——《一帘幽梦》中费云帆的“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可是她的爱情”被反复吐槽,原因就在于主角爱情浓度的体验造成了伤害他人的结果 。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时代症候的“爱无能”,指向的是这样一种新现实:所谓爱是至死方离的浪漫定义,无疑,已经不再流行——因为它以前所效力并从中取得活力与自我重要性的亲属结构,已彻底改变 。亲密关系变为:随时可撤回、删除、去链接的自由,而爱情不再是生活中的必备品,而被视为是一种奢侈的“修辞” 。
甜宠剧的进与退
是与时代情绪共振,但有速食、速朽的可能,还是让“时代的归时代,感情的归感情”?是默认文艺作品的潜移默化功能,还是坚持文艺作品独立于“三观”的纯审美价值?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