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要如何治疗


小型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要如何治疗

文章插图
一、伤寒指的是什么呢
       伤寒(TyphoidFever),清末时译为肠热症,后受日本影响,音译为肠窒扶斯,又称为湿温伤寒、肠伤寒、伤寒热,沙门氏菌感染症的一种,是常见的传染病,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通常起源于食物或饮用水遭到带原者粪便所污染,很快造成大流行 。它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造成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会破坏小肠壁,造成高烧及内出血 。另一种由副伤寒杆菌引起,与伤寒特征类似的传染病,称为副伤寒(Paratyphoidfever)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
伤寒的症状包括长期缓慢的发烧,可达39°至40 °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出汗、腹痛、肠胃炎、严重腹泻、头痛 。有部份的人,身体会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 。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
伤寒杆菌会随著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透过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传染力很高。
二、伤寒都有哪些特点呢
       传染源
为病人及带菌者 。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即可从粪便排菌,从病程第1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最大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原有慢性肝胆管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的伤寒病人易成为慢性带菌者,约1%~4%患者在肠道和胆囊中隐藏伤寒杆菌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传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亦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 。
流行特征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可散发、地方性流行或暴发流行 。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因为水源污染而暴发流行,发达国家则以国际旅游感染为主 。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 。其中以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局部地区流行的伤寒耐药菌株有所增加,耐药谱也在逐渐扩大 。除耐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氨苄西林外,少数菌株对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
三、伤寒要如何治疗呢
       治疗上,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氨芐青霉素(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如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
病原治疗为关键,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药物治疗以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类药物,如有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但注意其指征与副作用 。肠出血者应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肠穿孔时宜及早手术治疗 。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患者入院后,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 。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应鼓励患者多进水分,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以利毒素排泄 。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