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的几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哪些


文言断句的几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文言文断句,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断句:
一、借助虚词标志性词语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借助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容易 。
(一)句首发语词:“其、夫、盖、唯、惟、且、岂、盍、斯、请、凡、且夫、今夫、若夫、至若、至于”等,常居句首,其前可断开 。例如:
①呜呼/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唐 韩愈《马说》)
②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广于君(西汉·刘向《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④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北宋 欧阳修《卖油翁》)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句首时间词:初、今、是时、昔者、向者、乡者、俄而、俄顷、已而、既而、未几、久之、少焉、少顷、顷之、有顷、方今、乃今”等,常居句首 。其前可断开,其后一般也可断开 。例如: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清 蒲松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②众宾围座/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未几/夫鼾声起······两儿齐哭/百千人大呼(清 林嗣环《口技》)(“既而”“俄”后不能断开)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牛斗之间(宋 苏轼《赤壁赋》)
(三)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乎、与(欤)、邪(耶);哉、夫”等分别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如:
①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其孰能讥之/此余之所得(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噫吁嚱/危乎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 李白《蜀道难》)
④君子病(忧虑,担心)无能/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⑤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列子·汤问》)
(四)句首疑问语气词:安、胡(为)、何、盍、曷、奚、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和后面的词语往往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例如: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唐 韩愈《马说》)
②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
③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十四章)
(五)句首关联词:文言文中“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句,“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文言特征可以断句 。此外还有“或、况、且、苟、乃、岂、则、纵、虽、然、虽然、然则、然后、无论、是故、是以、于是、继而、而况、至若、岂非、纵使、向使、假使、如使”等,其前一般断开 。例如:
(1)日中不至/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