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坚持不懈的故事 关于坚持不懈的历史故事


中国史上坚持不懈的故事 关于坚持不懈的历史故事

文章插图
范仲淹
有志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就这样,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
班超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敖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班超在为官府抄写文书时,每日伏案挥毫,常停下来扔下笔叹息说:“我身为大丈夫,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却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匡衡
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懒得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
苏武
苏武年轻时凭着父亲苏建的庇荫,与兄长苏嘉、弟弟苏贤皆官拜郎中,后升任栘中厩监 。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