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渔歌子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张志和的渔歌子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文章插图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秋日田父辞"等等 。原是唐朝教坊曲,以后用作了词调 。
就《渔歌子》而言,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写得最好,被称为正体,广为流传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这是唐朝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阙词,出自《玄真子渔歌记》 。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著有《玄真子》集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西塞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优美 。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暴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此时,鳜鱼,俗称的“花鱼”、“桂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 。
诗人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西塞山下,欣赏桃花美景,品尝鲜美的鳜鱼,心情大爽 。
于是乎,就有了这首《渔歌子》 。
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
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
只见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稳坐钓鱼船,
虽然是斜风细雨,但依旧乐然垂钓,并不着急收杆回家去 。
这首词,开头两句点明了垂钓的地点和季节,用山、水、鸟、花、鱼勾勒出一个优美的垂钓环境,如诗如画,为主人公悠闲出场做好了铺垫 。
后两句,写缥缈的烟波上垂钓 。看钓鱼翁这身打扮,就清楚他是一位常客 。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皆是常备之物 。江南桃花季节,斜风细雨那是司空见惯的,主人公早有准备,丝毫不影响他的垂钓,没有必要因为小雨蒙蒙而着急回家 。恰恰相反,这斜风细雨更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
斜风细雨看似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给读者一种陶然于自然风光,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 。
作者张志和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山水画家 。据说,他曾经将《渔歌子》画成了一幅山水画 。
确实,这首《渔歌子》是富有诗情画意的 。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读者仿佛是在欣赏一幅江南水乡春汛图,又如置身其境 。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柔和恬淡,气氛宁静却又充满活力 。
这首词不仅是描绘了秀丽水乡的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
这首词,因其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 。
《渔歌子》词牌的源来及张志和创作此词的背景唐诗宋词,说的是诗在唐朝、词在宋朝时达到了巅峰,是完全成熟的时期 。但在宋之前,词就开始流行 。
如《渔歌子》,在这之前,敦煌写卷《云谣集杂曲子》中有《鱼歌子》词两首,故近代任二北在《教坊记笺订》中,谓此调"应为民间歌曲" 。并在《敦煌曲初探》中云:"本调实为后来类此诸调之总源,敦煌四辞之写作时期,可能在张志和之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