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御寒_ 御寒吃什么


古人如何御寒_ 御寒吃什么

文章插图
一、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古代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寒冷 。明清时期 , 一年内北京约有150余天是寒冷天气 , 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而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皇城都建立在北方 , 在那个没有暖气和空调的时代 , 皇宫里的皇帝以及普通百姓和贵族 , 是如何度过那些寒冬的?古代建筑师们又是如何进行采暖设计的呢?
1、衣着
中国古时所谓的布 , 一般是指麻布 , 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 , 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 , 只能以麻布蔽体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 , 丝麻维系着数千万 , 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 。
至元明时 , 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 , 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
古代皮衣——裘
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 , 而庶人则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 。
2、建筑
建筑一般都是座北朝南 , 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 。而且 , 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 , 以利保暖 。
火塘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 , 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 , 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 。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 , 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
火炕
南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依靠尽量厚的棉被来抵御寒冷的 , 而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 , 内有孔道 , 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 。这种取暖方式 , 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
地炕
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 , 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 , 其构造是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 , 坑内砌灶 , 灶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 , 这样 , 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 , 供室内采暖 。它既无烟气污染 , 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 , 而热气流自地面上升 , 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 , 在没有现代化的暖气和空调设备时 , 地炕是很高级的采暖设备了 。
壁炉
据《秦宫廷文化》介绍 , 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 , 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 。炉口前有灰坑 , 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 , 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 。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 , 燃烧的时间比较长 , 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 。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采暖技术 。
火墙
火墙构造图
秦长乐宫遗址也曾发现火墙做法 , 即用两块筒瓦相扣 , 做成管道 , 包于墙内 , 与灶相通 , 用来取暖 。
明清时间火墙的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 。墙下挖有火道 , 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 。炭口里烧上木炭火 , 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 , 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 , 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 。
3、保温材料
煤炭
清代炉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 , 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 。古人称煤炭为“燃石” , 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