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自学景观设计需看什么书( 五 )


(2) 取势
山水画的构图,首要是取势 。所谓“势”是一种形象的动感 。古代山水画论中,早就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 。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相背不同 , 而各自通畅 。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 。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 。何则?以其理然也 。”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总使人感到有气魄 。而有些画却使人感觉像园林中的假山或盆景一样,主要就是没有画出大山应有的气势 。“势”与透视的处理有关 , 有些景物,通过透视的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它的气势来 。
(3)宾主关系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 。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 。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 。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 。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 。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 。
(4)虚实、疏密、轻重的处理
就表现对象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树木是密处,山石是疏处 。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 。但有时画面需要,也有把山石处理为厚重坚实,而树却处理得简淡 。在一般情况下,山石、建筑物、树木是重,而云彩等为轻 。但有时在画面上静止的东西虽大却轻,运动的东西虽小却重,就涉及到轻重均衡的处理问题,中国山水画对轻重、大小的适当配置,要取得像中国杆式秤有变化的平衡,绝不能取天平秤的平均 。一幅画在考虑这些方面时,重要的是虚、实二字 。而在虚实处理中,画面的四条边及四个角的处理极为重要 , 因为它关系画面的远效果,也就是第一感觉 。一般应禁忌画面图像与四条边成平行态势,以及图像动态间成对角线形 。并特别注意禁忌对四条边及四个角的虚实处理雷同,要注意变化 。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 。如山石本实 , 可是用云烟一遮就虚了 。又如水是空明虚处 , 可添上舟楫岛屿、倒影之类的东西就实了 。我们所说的虚并不是不画,而是有计划地不画,不画之处仍然感觉有画 。往往画虚的地方用淡墨或干枯的浓墨,用笔也要简略一些,寥寥几笔便要意足 。
(5)透视与光暗
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移动视点的办法来观察景物 。也就是说把视点逐步向前移,向后推,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从这座山到那座山 , 一边看 , 一边画 , 面面观,前顾后盼,把看到的景物 , 不受视域的限制,集中在一个画面之中 。正如宋代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照方式 。这种移动视点的透视就是山水画的传统透视一一散点透视 。在实际运用时,也不能违背焦点透视的规律,一根线应该是向上的,绝不能向下,近距离的物体应该是大的,不能小了 。不然的话会感觉不舒服 。
另外,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 。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 。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 , 也采取自上而下 , 或者偏于上 。
(6)三叠两段与开合
古人提到山水画时,说画面可作“三叠两段”的处理 。所谓“三叠”,就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 。所谓“两段”,就是指“景在下,山在上 , 云在中 , 分明隔做两段” 。“三叠两段”是古代山水画中的一种构图程式,但它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 , 所以画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会,灵活运用,不可硬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