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惊风的好中医方法 慢惊风的辨证施治方法


治疗慢惊风的好中医方法 慢惊风的辨证施治方法

文章插图
一、治疗慢惊风的好中医方法
组成及用法:黄芪30克,白术6克,当归6克,炒枣仁9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山萸肉3克,破故纸3克,蝉衣6克,天麻9克,枸杞子6克,核桃1个(连皮打碎) 。水煎,每日1剂分3~5服 。
主治:幼儿慢惊风证 。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王聘贤老先生的经验方 。王氏师从近代名医张锡纯、何廉臣、张山雷,为贵州四大名医之一 。王氏对幼儿慢惊风研究颇深,曾将诸家方剂一一比较分析,又验之于临床,认为王清任之可保立苏汤最为切中病情,疗效最为显著,因蝉衣主小儿壮热惊痫,天麻主小儿风痫惊气,均有安神醒脑之镇静作用,故加之为新订者 。
若因婴儿痉挛证或营养代谢及电解质紊乱所致之慢惊风,其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四肢不温,抽搐而无力,直用本方补益脾肾可取良效;
若手足蠕动震颤,精神淡漠,遍身冷气,口鼻出气亦冷,神昏嗜睡,睡露白睛者,全无热象可言,无论内伤抑或温疫伤寒所致,可于本方加附子、干姜、砂仁温运脾肾之阳而抑肝木风气之动;
若泛吐痰涎,舌苔或腻,亦无热象者,加茯苓、法半夏、炒枳实以涤痰;
若真阴亏损,或夹痰热者,必然内热虚烦,舌少苔而绛,或苔黄腻者,不适宜用本方 。
二、慢惊风是什么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可威胁小儿生命 。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 。如《东医宝鉴·小儿》云:“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 。《幼科释谜·惊风》:“小儿之病,最重惟惊” 。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本篇简述慢惊风,急惊风已分篇述之 。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 。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 。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
三、慢惊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慢惊风为小儿惊风的另一种类型,来势缓慢,以反复抽痉、昏迷或瘫痪为主症,预后一般较差 。多因大病久病后,气血亏虚,阴阳两伤,或由急惊风转化而成,或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调护不当,精气俱虚所致 。多系脾胃受伤,土虚木旺化风;或热病阴血受伤,风邪入络;或先天不足,肾虚肝旺 。病位在肝、脾、肾,多以虚为主,也可虚中夹实 。
慢惊风临床表现
1.虚寒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虚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血虚有肢体颤振,强直不利;虚中夹实可见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 。
2.病在肝脾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病在肝脾肾则面色晄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 。
四、慢惊风的辨证施治方法
辨证施治
以补虚治本为主,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