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的临床诊断方法 怎么治疗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的临床诊断方法 怎么治疗直肠类癌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发生于肠黏膜腺体的嗜银细胞,约占消化道类癌的17%-25% 。因多从黏膜层的下部发生,早期即延伸至黏膜下,曾归属于黏膜下肿瘤,在肠镜下呈灰白色或黄色质地硬隆起型黏膜及黏膜下肿物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并能分泌5-HT,从而引起“类癌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腹泻、潮红、气喘、紫绀和右心瓣膜病 。由于这种细胞对银染有亲和力,故又称为嗜银细胞癌 。类癌临床上少见,它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以胃肠道最为常见 。直肠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第3位,约14%,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这可能与内镜的广泛开展和对类癌认识的提高有关 。研究表明,消化道类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0.9岁,男性多于女性 。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相当一部分直肠类癌患者无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是因其他肠道疾病行肠镜检查时意外发现,少数病人可能有肛周不适、便秘、大便形状改变等 。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便血、便频等症状,肿瘤增大者破溃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加,黏液脓血便,部分肛门有肿物脱出 。类癌按其起源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类癌,起源于后肠的直肠类癌一般不分泌或极少分泌5-HT等活性物质,故5-HT及24h5-HIA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因此,直肠类癌发生类癌综合征的可能性也很小 。
二、如何对直肠类癌进行临床诊断
直肠类癌多位于黏膜下层及黏膜深层,呈球形或扁豆形,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在1.5cm以下,内镜下无特征性的表现 。亦可见火山口样隆起,但触之较硬,直肠类癌的确诊有赖于对瘤体的正确取材及病理活检,典型的病例可以看到瘤细胞形成巢状或假菊花形团结构 。组织学上有特征性的形态变化:瘤细胞较小,形态一致,为圆形,核小而规则 。直径2cm者建议扩大切除 。值得注意的是类癌常同时或相继并有其他肿瘤,故内镜检查时不应满足于发现一种或一处肿瘤,而应在术前、术中仔细检查,术后定期复查期随访,以便及时诊治 。直肠指检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4~13cm肠段的范围内,且大部分位于直肠前壁,距肛缘8cm以内者占89.5%~96.1%[2] 。因此常规的直肠指诊检查相当重要,当指诊触及表面光滑的圆形或是类圆形,可移动的黏膜下硬结,应考虑到类癌的可能 。
三、直肠类癌如何治疗
1.肿瘤直径≤1cm:普遍认为<1cm的直肠类癌鲜有淋巴管、固有肌层侵犯或是淋巴转移,这种小的、分化良好的直肠类癌可以通过内镜或者手术局部切除 。手术前,肿瘤的确切大小和浸润深度要通过超声内镜确定 。如果术前未进行分期,约有31.8%~83%的患者手术后肿瘤切缘的病理检查为可疑甚至是阳性[10-11] 。如果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前通过超声内镜分期,术后肿瘤的切缘阳性率可降至4.8%~17%[12] 。因此,超声内镜在行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前应常规应用 。
2.肿瘤直径1~2cm:对肿瘤直径为1~2cm的直肠类癌的局部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有文献报道约17%~81%的直径1~2cm的直肠类癌会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0,17] 。在日本,>1cm的直肠类癌遵行与直肠腺癌同样的手术原则 。因此,1~2cm的直肠类癌也必须行淋巴结清扫 。手术可行经肛或经骶局部扩大切除术,若切缘有癌组织,需扩大切除范围,必要时经腹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
3.肿瘤直径>2cm:这部分患者中有60%~80%会出现转移(包括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8] 。鉴于此,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大多数临床医师都认为>2cm的局限性直肠类癌必须行淋巴结清扫[17] 。手术时大多需要经腹按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如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盆腔清扫术或改良Bacon术等 。位置低者,可经肛门切除 。当肿瘤侵及齿状线时考虑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 。对发生肝转移的患者,若局限在肝脏一叶,除切除原发灶外,可行肝叶切除;若肝脏弥漫性转移,可行肝动脉栓塞或肝动脉结扎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