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速记的概述 伤寒论的速记要点有哪些


伤寒论速记的概述 伤寒论的速记要点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伤寒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伤寒论》是以论述伤寒热病为主的奠基性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
东汉末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共10卷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将其中有关伤寒证治等原文重予编纂,北宋治平二年(1065)复经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加以校订,成为当时《伤寒论》之通行本 。其内容大致包括辨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以及“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此三篇多数学者认为系王叔和编写,非仲景手撰)、辨痉湿暍、辨霍乱病、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等;还介绍了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禁忌 。全书以辨六经病脉证和治疗为主体内容 。作为临床医学典籍,《伤寒论》记述了113方(其中禹余粮丸单有六名,故实缺一方) 。内容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 。其代表性的治疗方剂则有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乌梅丸等方,并列述了各方的方药组成、用法及主治病证 。
从《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可知,作者张仲景因其宗族中大半死于伤寒,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诊断上融会了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伤寒各证型、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和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析 。《伤寒论》运用精细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并据较规范化的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 。这一先进的诊疗思想,成为后学者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诊治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医疗体系 。
在治法上,此书以内服方法为主 。从方药治疗的药性分析,已概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或单用、或数法结合应用、或分阶段论治,方治灵活而法度谨严 。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为“众方之祖” 。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为中医方剂治疗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
【伤寒论速记的概述 伤寒论的速记要点有哪些】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
重要纲领: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
养生思想: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
三、《伤寒论》对现在中医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