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如何管理 蟹塘蓝藻怎么治

蟹塘蓝藻怎么治,倒藻是怎么一回事?解释倒藻这个术语不难,所谓倒藻就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无论在自然条件下 , 还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都会发生 。对于发生倒藻的水域 , 那就是一场灾难;对于养殖池塘内的鱼虾,就是最大的应激 。
一、诱发倒藻的原因
首先是气温突变 。连续高温、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突变,都会导致水体分层、养殖水体中理化指标骤然改变,从而导致藻类大量死亡 。
例如,最常见的,6、7、8月份高温,倒藻情况经常发生 。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忽视的 , 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大,反而抑制了藻类、微藻的生长,引起倒藻 。当然,我们都知道的原因 , 养殖水体pH值变化、喜温性藻类快速繁殖丰度超常等,也都会引起倒藻 。
其次是管理因素 。水产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生产系统 , 一个细节的忽略,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例如,施肥时机掌握不好,池塘换水加水时间及水量不足,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适宜等,都可能诱发“倒藻” 。
我们知道,浮游生物都有生命周期 。养殖水体内藻类也是一样,一直重复着快速增长、数量顶峰、生长缓慢、群体老化,藻类衰退这样一个“生命周期”过程 。培藻,就是施肥,促进藻类快速增长 。而随着浮游生物丰度的提高,水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大,当营养物质消耗完,藻类繁殖开始速度下降,群体不断老化 。此时水体透明度较低,水面无光泽,如果不采取预防,藻类会出现大量死亡,发生倒藻现象 。
再次是养殖水体中营养元素缺乏 。现代水产养殖,不断追求高密度、“高产”,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 。高密度、集约化生产,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但也可能带来生态平衡失调,最终导致亏损 。因为,高密度会使养殖水体内 “生物总量过载”,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巨大而不足、或单一 。这样,很容易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变慢,水体老化 。新生藻类跟不上 , 无法补充、替代老化的藻类 , 于是就会出现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
二、倒藻的养殖水体变化
1、溶解氧急剧降低
我们都知道 , 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 。所以 , 一旦发生倒藻 , 水体中少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藻类,重要的溶解氧来源障碍,直接导致缺氧 。
倒藻不但切断了主要溶解氧的来源,同时,大量死藻被氧化分解时,还要消耗大量溶氧,这两者会造成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 。
2、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
第一,藻类充足时自身可以吸收利用氨氮和亚硝酸盐,但藻类死亡后不仅不能利用氨氮,而且还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
第二,倒藻后由于水体中的溶氧不足,导致水体中的硝化作用速度下降 , 影响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转化 。
由于藻类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死亡之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氨化反应,生成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 。正常情况下,游离氨通过硝化反应先被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 。但是,溶氧不足时,第二步的硝化反应就会受阻难以进行,最终导致亚硝酸根离子大量积累 。阴雨天、光照不足的天气更明显 。
因此 , 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会造成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
3、水体变浑浊
藻类不足,无法沉降水中悬浮物 , 如微尘、有机碎屑、粪便、死藻、腐生蛋白等 , 因此,养殖水体容易出现浑浊现象 。倒藻后,水体中各项指标发生变化,pH值降低,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害菌增多 , 水色变黑、变红或变清,水体变浑浊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