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泥鳅烂眼病怎么治疗 鳅苗出血怎么治

鳅苗出血怎么治,泥鳅吃料表?答:泥鳅是杂食性鱼类 。
第一 , 泥鳅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
第二,泥鳅体长在5-8厘米时 , 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
第三,泥鳅8厘米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 , 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 。
黄金泥鳅烂眼病怎么治疗?黄金泥鳅烂眼病及身体溃烂都是由于鱼缸或者池塘的水质不干净,未按时清洗消毒、杀菌所导致泥鳅感染 。此类症状应立即用消毒药清理消毒,并根据具体情况投喂抗菌药物,对于该类病症主要以预防为主 , 发病后应及早治疗 。
【黄金泥鳅烂眼病怎么治疗 鳅苗出血怎么治】以下将对鱼农大量养殖泥鳅的经验 , 介绍泥鰍的病害防治所要注意的几点:一是养殖水体较浅,用药量一定要计算准确;二是用药后的池边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加新水等救急措施;三是禁用违禁药品 。仅供大家参考 。
一、气泡病
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 , 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
二、白尾病
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 , 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 , 随即死亡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 , 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 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 , 全池泼洒,使池水浓 度为1ppm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
三、赤皮病
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 , 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
2、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 , 全池泼洒 , 浓度为0.5ppm , 每3天1次 。
四、水霉病
1、主要症状: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 , 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 。病鳅行为迟缓,食欲减退,瘦弱致死 。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 。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
2、防治方法: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1)苗种下塘前用0.3ppm的灭毒净或3%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2)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
①将病鳅浸于10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中20 分钟,或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②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发生此?。捎?毫升/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30分钟 。
五、烂鳍病
1、主要症状: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停止摄食导致死亡 。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
2、防治方法: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天~4天 。
六、打印病
1、主要症状: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 。
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
七、车轮虫病
1、主要症状,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 。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 。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 。流行的季节为5月~8月 。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浓度0.7ppm 。
八、三代虫病
1、主要症状:寄生在泥鳅体表和鳃,主要流行于5月~6月,对幼苗危害较大 。
2、防治方法:采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将泥鳅集中于一角,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浓度为20ppm,浸洗时间15分钟~25分钟 。
九、侧殖吸虫病
俗称的"闭口病"即是侧殖虫?。桓腥灸圉ねV?,解剖后可见大量吸虫积于前肠部位,肠内无食 。
防治方法:清塘,彻底消毒;消灭螺类及其它野杂鱼类 。
十、三代虫病
由一种胎生单殖类吸虫引起的鱼病,又称环指虫病 。虫体呈纺锤形,体前端有 4 个黑点,体后端有一固着盘,盘上有一对大钩和数对小钩 。此虫三代同体,在成虫体内可见子代和孙代的胎儿雏形,故名为三代虫 。
【 症状 】 病原体寄生在鱼体体表或鳃部,可致鳅种死亡 。
【流行时间】每年 5 一 6 月份 。
【预防措施】用生石灰清塘杀虫,以及在鳅种放养前用 5 % 食盐溶液浸洗 5 一 10 分钟 。
【 治疗方法 】 发病后 , 每立方米水用 2 一 3 克高锰酸钾;或每立方米水用 0 . 5 一 0 . 7 克晶体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 。
十一、小瓜虫病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 。
【症状 】 肉眼观察,病鳅在皮肤、鳍、鳃上布满白点状孢囊 。
【防治方法】体有小瓜虫的病鳅,可每立方米水用高锰酸钾 10 一 20 克,浸泡15一 20 分钟 。养鳅池发此病 , 可先每立方米水用高锰酸钾 5 一 7 克化水全池泼洒;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甲醛溶液 20 一 30 毫升溶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换入洁净水 1/2左右 , 或者每立方米水体用硫代硫酸钠 1 . 5 克化水全池泼洒;第四天每立方米水用聚维酮碘(含有效碘 1 . 0 % ) 1 一 2 克化水全池泼洒 。
十二、曲骨病
因孵化时水温异常,以后的饲养中又缺乏维生素而致 。
【 症状 】 鳅体脊椎骨弯曲,细小 。
【 防治方法 】 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并在以后的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 。
十三、气泡病
因水质变化 , 水中氮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引起 。所以 , 在培育鳅苗时,应避免投饵过多或用肥过量 。
【症状 】 鳅体肠肚膨胀 , 身体失去平衡 。不由自主地浮在水面 , 时间长了就死亡 。
【 防治方法】平时多加注新鲜水 。发此病后,赶紧换水,其换水量在 1 / 3 以上 。
十四、生物敌害
敌害种类有水蛇、鸟、凶猛鱼类、青蛙、水鼠、黄鳝、鳖、水蜈蚣、红娘华等 。
【 防治方法 】 在放养鳅种前彻底清塘;饲养管理期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特别是鳅苗、种池的管理要加强 。对水蜈蚣、红娘华的清除,每立方米水可用 95 %的晶体敌百虫 0 . 5 一 1 克化水全池泼洒;对水蜈蚣,也可在水蜈蚣聚集的水草、粪渣堆处 , 按每平方米泼洒 2 一 3 克的用量 , 进行杀灭,效果较好 。对于水蛇,用硫黄粉来驱赶,效果十分显著 。方法是:池塘用药按每亩用硫黄粉 1 . 5 千克,将其撒在池堤四周;稻田用量为每亩 2 千克硫黄粉,在田埂四周撒 0 . 75 千克 , 鱼沟、鱼溜边撒 0 . 5 千克,田中撒 0 . 75 千克 。
十五、泥鳅白身红环病的防治
该病是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 。病泥鳅身体和鳍呈灰白色,同时身体上出现红色环纹 。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应及时把泥鳅放养在池塘,放养前用二十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 , 或放养后用0.2 ~0 . 3ppm 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 。
病因: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 。
症状: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 , 同时出现红色环纹 。
防治方法
一旦发现此病 , 立即将病泥鳅换到池塘中放养 。
放养前用5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
放养后用0.2-0.3毫升/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 。
十六、泥鳅体表溃疡症症状与治疗
泥鳅属鲤形目 , 鳅科,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泥鳅因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但如果管理不善,泥鳅仍然会发生各种疾病 。今年5~6月,本中心就陆续诊治了几例泥鳅体表溃疡症 。其症状基本相似,主要特征表现为下颔发红,体表溃疡 。该病发病突然,死亡迅速 , 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其中一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病原学初步研究及治疗方法作如下报告 , 希望能够为生产上防治体表溃疡症提供一定帮助 。
一、临床症状
一养殖户池塘养殖的泥鳅(长7~8厘米)突然发?。?出现死亡,仅几个小时就死了上百条 。病鱼仍然摄食,但食量减少 。眼观可见泥鳅体表粘液增多 , 发红,有突起肿块,局部鳞片脱落,部分肌肉腐烂 , 出现圆形溃疡灶,下颔发红,充出血明显 。解剖后没有发现内脏的明显病变 。
二、病原学初步研究
无菌接种肌肉及各内脏器官于胰酪胨大豆肉汤(TSB)中,28℃,120转/分振荡培养24小时 , 各内脏均没有细菌生长,只有肌肉有细菌生长 。将分离得到的细菌接种健康泥鳅,出现与临床上发病泥鳅相似的症状 。结合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 诊断为由细菌引起的体表溃疡症 。
三、治疗与愈后
因该养殖户自发病以来曾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未能见效,故根据经验及本病的具体情况,建议其用二氧化氯给池子消毒 , 同时在蛆虫中混入氟哌酸3~5克/天(纯品含量),或氟苯尼考1克/50千克泥鳅,辅以维生素C1克/千克投喂 。每天3次 , 连用5~7天 。密切观察病鳅表现及采食情况 。一周后回访,该养殖户养殖的泥鳅病情得以控制,死亡量大大减少 , 开始正常摄食,故建议继续饲喂维生素以增强体质,巩固疗效 。
四、小结
在细菌培养过程中 , 病鳅内脏各器官均无细菌生长,只从肌肉中分离到了细菌,说明肌肉是细菌感染的靶位 。春季4~5月份,水温15℃时即可发生体表溃疡症,5~6月份水温20~30℃时 , 是发病高峰期 。泥鳅、大口鲶、罗非鱼、加州鲈和黄鳝等都易感染该病 。
泥鳅发生体表溃疡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水质容易恶化,增加了细菌滋生的机会;②泥鳅鳞片极薄及细?。缬龅交邓鹕耍?水体的细菌就可以从受伤处感染鱼体;③在洗池、捕捞等外界情况干扰下 , 鱼体的应激反应强烈,致病菌趁虚而入,从而造成体表溃疡症:④池塘建设不合理,周围环境不适合泥鳅生长时也易发生该病;⑤养殖密度过大 , 造成泥鳅缺氧、体质减弱、细菌容易入侵等 。针对这些方面的因素,养殖户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预防 。如: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当水温升高时,应适时换水,并增加水深;养殖密度太大时应考虑分池饲养,降低泥鳅密度,防止缺氧,一般情况下4~5厘米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平方米,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减少不必要的捕捞等机械活动 , 避免应激反应和引起鱼体受伤 。
泥鳅一旦发生了体表溃疡症,应立即用消毒药清塘消毒,并根据具体情况投喂抗菌药物 。有条件者可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目前对该症有效的药物主要有氟哌酸、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 。但因泥鳅发病后摄食量减少 , 药物很难达到抑菌浓度 。因此,对于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应及早治疗 。
先确认病症是否是体表溃疡症:
养殖户池塘养殖的泥鳅(长7~8厘米)突然发?。?出现死亡,仅几个小时就死了上百条 。病鱼仍然摄食,但食量减少 。眼观可见泥鳅体表粘液增多,发红,有突起肿块 , 局部鳞片脱落,部分肌肉腐烂,出现圆形溃疡灶,下颁发红,充出血明显 。解剖后没有发现内脏的明显病变 。
如果是的话再看以下内容
泥鳅发生体表溃疡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水质容 易恶化,增加了细菌滋生的机会:
②泥鳅鳞片极薄及细?。?如遇到机械损伤,水体的细菌就可以从受伤处感染鱼体;
③在洗池、捕捞等外界情况干扰下,鱼体的应激反应强烈 , 致病菌趁虚而入,从而造成体表溃疡症:
④池塘建设不合理,周围环境不适合泥鳅生长时也易发生该?。?
⑤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泥鳅缺氧、体质减弱、细菌容易入侵等 。
针对这些方面的因素,养殖户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预防 。如: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当水温升高时 , 应适时换水,并增加水深;养殖密度太大时应考虑分池 饲养,降低泥鳅密度,防止缺氧,一般情况下4~5厘米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 ̄60尾/平方米 , 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捕捞 , 避免应急反应个鱼体损伤 。
泥鳅一旦发生了体表溃疡症,应立即用消毒药清塘消毒,并根据具体情况投喂抗菌药物 。有条件者可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目前对该症有效的药物主要有氟哌酸、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 。但因泥鳅发病后摄食量减少 , 药物很难达到抑菌浓度 。因此对于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应及早治疗 。
以上内容是我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解答,仅供参考,谢谢[微笑]
我养了6亩120万枚泥鳅才16天就开始生病烂尾出血?养泥鳅如何有效未病先防?我养了6亩120万枚泥鳅才16天就开始生病烂尾、出血?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鱼病确实是要以防为主,防治相结合来控制鱼病的发生,6亩塘放了120万尾泥鳅苗 , 也就是说平均一亩水面放了20万,这个密度除非是放水花来培育,这个密度很大而且很难养好的了 。放养密度的大小与疾病发生有很大关系 , 若密度过大,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使鱼类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为鳅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
1:天气的温度与水温变化有密切相关 。泥鳅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都有一定的要求 。鳅苗放养时 , 池水温差不宜超过2℃,鳅种则要求不超过4~5℃ 。否则温差过大,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死亡 。
2:水质管理: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喂养田螺改良水质 。水质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及水源、底质和气候的变化等 。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活动旺盛时,一要吸收水中大量溶氧;二要放出H2S、等有害气体,同时病原微生物也要大量繁殖 , 从而导致鱼类浮头 。甚至泛池,中毒死亡,引发鱼病 。气候的突变也会引起池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使pH值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泥鳅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 。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惠金碘消毒,一旦水质变差要及时更换,最好是长流水源最佳 。发病时可全池泼洒惠金碘,一般每亩泼洒四分之一瓶,再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安泰素和10%爱福灭各5克拌料投喂,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
在投喂时要避开中午温度高的时间段,些病的表现为泥鳅的鳍上会有很多的小气泡(严重时鱼的肠道内也有),有气泡的苗鳍条会充血发红,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的话很易出现发炎烂掉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 , 要加强更换清水,并控制一下投喂量 , 如果气泡周边感染严重的话可用一次杀菌药,通常是用二氧化氯 , 以每方水0.5的量来用 。
3: 腐皮、烂身?。捍瞬∫彩撬式喜钜⒌? ,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等状况 , 会导致泥鳅在遭受外伤后受病菌感染此病 。发病初期体表发黑,食欲减弱,体表某些位置出现出血性病灶,到了中期时病灶为开始溃烂、坏死,到病情后期 , 溃烂的深度扩大,导致泥鳅死亡 。、
4:肠炎:肠炎时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在水质差、水体溶氧低、饵料变质等情况下,会导致泥鳅体质变差,从而爆发此病 。病发时食欲减弱或不进食 , 而尾部肛门部位红肿,这时按压其腹部有血水会黄色液体流出 。
防治方法:同样加强水质管理,增加水体溶氧,投喂时的饵料一定要保持新鲜性 , 残饵好及时捞出处理,定期消毒,抑制细菌繁殖 。发病时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10%阿莫西林+惠得力各5克拌料投喂,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
5:水霉?。核共∈怯兴共【腥镜囊恢旨膊 。?是水生动物的一种常见疾?。庵植【嵩?-30度的水温繁殖 , 一旦泥鳅出现外伤,就会附着在伤口位置,在外伤位置大量繁殖 。病发时感染位置一般有一团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导致泥鳅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不便,最后病菌扩散全身,导致泥鳅死亡 。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消毒,发病后用惠金碘泼洒全池灭菌,第二天再用硫醚沙星泼洒全池,再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药物投喂 。
疾病预防: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 。
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 。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
以上建议共参考 。
我买了几条泥鳅养了没几天先后有几条死了?泥鳅是不会自相残杀的 。
主要原因还是泥鳅是靠它嘴边的触须来感觉周边和进食的,你把太多泥鳅养在一起 , 没有足够的空间它就会把碰到的柔软的东西当做食物咬上一口,多喂喂吧,别养太多条在以个缸里 。
投放泥鳅苗第二天大雨有影响吗?肯定有影响,
刚放泥鳅,风险较大 , 对环境不熟,容易惊吓,加上大雨 , 水里容易缺氧,导致有窒息的危险 。
鳅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缓慢轻放 , 鳅苗放养后不要立即离开,要等鳅苗散开游入池中后再离去,如发现鳅苗密集成团 , 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 。
遇到起风天气,要在上风头深水处入池,以免鳅苗被风吹到池坡或压到池底而造成伤亡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