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燕赵夹缝之间,一个被史书遗忘的千乘之国


太行山下,燕赵夹缝之间,一个被史书遗忘的千乘之国

文章插图
北太行山下,燕赵夹缝之间,一个被史书遗忘的千乘之国沉睡千年————
两千年前,这个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由白狄鲜虞族建立于太行山东麓,因城中有山而得名 。
这就是中山国,一个由游牧部落白狄鲜虞建立、曾与“战国七雄”争锋逐鹿的诸侯国,然而,后世司马迁的《史记》却没把它写入王侯所属的《世家》系列,它的形象只存在于零散的非正史记载中,直到1974年,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今平山县三汲乡)几位农民不经意间取土,无意中挖出的一堆瓦片 。
历史上的中山国,疆域不算大,却足与与燕、韩、赵、魏同时称“王”,它盛极一时,又消沉于史迹 。
【太行山下,燕赵夹缝之间,一个被史书遗忘的千乘之国】1974年冬季的天,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今平山县三汲乡)的几位农民不经意间去土丘取土,无意中挖出了一堆有年头的古代瓦片 。因此前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很多土丘被文物部门定为古墓,而且这些取土的农民眼前,这几座大土丘早就编过号,于是,当地公社上报到县、县里就上报到省会石家庄 。
听到消息,急忙赶来的考古人员发现,那是战国时期的瓦,按照古代礼制,是用在宫殿上的 。
这时,村里农民向考古队讲起村里的一个古物故事:这村一个叫刘西梅的人,那年夏天的大雨把他家田垄冲垮了,他在另一块空地上起土填埂挡水挖出一块有字而的石头,可一村子人们都不认识,奇得很,明明像字又不是字 。
省里的考古专家赶紧来到刘西梅家,这群人抚去石头上的浮土,一下子惊呆了——
他们看了又看,也认不全,不过倒是可以确定,这石头的19个字是古文字,在场时任考古队队长的陈应祺先生,当机立断让人赶紧把文字拓了下来,他赶紧寄到北京,很快,北京的著名古文字专家李学勤断定,石上文字为战国遗物,并认出了所刻之字 。北京的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的解读石上古文字断为:
监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 。
这个断字解读,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叫公乘得和一个叫旧将曼的人,这里说:
我们两个曾为国王看守园囿、给他捕鱼,现在又给他看守陵墓 。
原来这是2000多年前两个守墓人留下的话 。考古学家据此推断:附近应该有战国王陵!
随着田野调查和现场发掘的推进,考古人员在大土丘附近发现了多处制作陶器、铜器和玉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不远处,还发现了古城墙的夯土地基……经过多年持续勘察,城址范围不断扩大,面目也越来越清晰:整座城包括了古城城址、城外陵区以及居民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它北靠两座山头,分别叫东灵山、西灵山,南临滹沱河,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 。
陈应祺等人仔细观察出土实物,对照相关文字描述,做出初步判断:这埋藏地下2000多年的废墟,很有可能是迷失已久的中山国都城,而且是其鼎盛期的都城——灵寿!接下来,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要做的就是,尽快找到国君墓地,如能从中发现文字,中山国的各种谜团才有可能一一解开 。经过一段调查,他们将王陵区分为两部分:灵寿故城西两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有大墓两处,分别编号为1、2;灵寿故城内西北部有墓地4处,分别编号为3、4、5、6 。
鼎盛期中山国都城——灵寿复原图
1号墓是体型最大的一个,虽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封土仍高达15米,东西底边长92米,南北底边长110米 。封土上的建筑,应该是文献中所说的“飨堂”,在古代丧葬制度中,是王侯级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飨堂”早已坍塌,但根据现场遗迹判断,这个墓顶建筑共由一层飨堂、两层回廊组成,气派恢弘,可知墓中主人地位显赫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