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苏轼的岭南足迹 苏轼 岭南( 五 )




海南儋州

孤帆一片,载着苏轼父子,驶向茫茫无际的大海 。60岁的苏轼依然坦然面对,“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他还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同时创作了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续写完成了从黄州开始动笔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 。


风烛残年,万里投荒,苏轼是做好了准备这一去是再也无法踏上归途的 。在赴海南途中,他给弟弟苏辙寄了一首诗:“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 。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可见苏轼已将海南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最后的归宿 。


当时儋州土著居民,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导致疾病流行 。苏轼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


他还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 。


但苏轼在海南最大的功绩还不是教人种地、挖井,在苏轼来海南之前,海南一直没人参加科举考试,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为官,苏轼创建了“载酒堂”,字面上看是苏轼与朋友饮酒的“会所”,实际上,是他以文会友、敷扬文教的地方 。


来自琼山府的学生姜唐佐,之前屡次科举不第,得知苏轼被贬儋州,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从琼山赶来拜师,再去广州应试前,苏轼在他的折扇上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顺路拜会苏轼的弟弟苏辙 。苏辙把哥哥苏轼在北归途中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 。并在苏轼题字的折扇上补写上:“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得知苏轼已经去世的消息后,不再参加科考,回到家乡开办学堂,继承苏轼带来的文化火种,此后海南逐渐人才辈出 。宋元明清,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 。
?
在海南三年间,年过花甲的苏轼依然保持着吃货本色,去到哪吃到哪,他“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连烧蝙蝠都敢吃 。还有一次,当地人送来生蚝,他突发奇想,加酒煮生蚝,没想到味道十分鲜美 。边吃还边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外人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担心大家为了这道美食,都主动要求被贬到海南来,真是童心未泯 。


苏轼苦中作乐,被贬到哪里都活得滋润,造福当地人民,难怪900多年过去了,儋州人依然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至今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甚至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


广西合浦(廉州)

苏轼原以为是要终老于海南的,谁知宋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宋徽宗大赦天下,苏轼复任朝奉郎 。6月19日,63岁的苏轼告别“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儋州北归,从儋州起程,经徐闻而官寨(今广东廉江),陆海兼程,辗转至廉州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