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真正读懂了端午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才真正读懂了端午 端午节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
泽畔招魂悲屈子,粽筒投向汨罗湄 。
2021年6月14日,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一年端午节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关于端午的由来,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 。
据《吕氏春秋·仲夏纪五》记载,五月五日,人们沐浴、采集菖蒲艾草,用以驱邪避瘴 。
千年流传的文化内涵和仪式的不断变更,便有了如今端午的模样 。
吃粽子、挂艾叶、看龙舟、饮雄黄酒,端午佳节,也成了祈福和团圆的日子 。
岁月长河中,每一年的端午,也是我们的一小段人生 。
年少时钟意端午的热闹,离家后怀念家乡的味道,直至中年,才真正读懂了端午的意义 。
01 少时的端午,藏着童年的乐趣 。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每到五月,粽叶飘香,家家户户,必定是要泡上粽叶和糯米 。
家中的老人,手脚麻利地像变魔法似的拉出一串串饱满的绿色小粽,上锅、大火煮开 。
一阵雾气氤氲过后,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小孩馋得伸手去抓 。
童年的端午,必定是美食的世界 。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谈的就是端午的粽子:
“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吃食则是“十二红”,意即十二道红颜色的菜: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童年的端午,也必定是热闹的 。
沈从文在《端午日》里写: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激烈的角逐 。
姑娘们着艳装如同参加盛会,老人们搬出靠椅,端坐着静静等待,不知疲倦的孩子,来回穿梭,上蹿下跳 。
那时年幼,不知屈原是谁,也不知这热闹的仪式从何而来,却丝毫不妨碍那些激烈热闹的画面刻进脑海 。
童年时,每个节日都是盛大的,每一次庆祝,都是隆重的 。
人越长大,世界越是复杂,快乐就变得不再简单 。
长大了以后的我们,选择更多了,却总觉得吃到的食物不如记忆中香甜 。
世界更大了,却再也回不到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过端午,不过是怀念当初那个纯粹快乐的自己 。
时光不再重来,人亦不复少年 。
那些单纯和美好,留存在童年初夏的阳光里,每当回想起来,依旧鲜活如昨 。
02 青年的端午,牵着游子的离愁 。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食有关,比如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 。
1700多年前的西晋,文士周处曾在《风土记》中记载: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
自那以后,端午就与粽子有了深深的羁绊,一直到发展成为端午节必备的仪式 。
在这一年一度的仪式中,我们也长大、离家、上学、工作 。
这些年,我们吃过很多口味的粽子,绿豆的清香,蜜枣的甜糯,火腿的鲜美,鸭蛋的余味无穷......
却唯独怀念家乡的那一口味道 。
也是在那些走南闯北,兜兜转转的艰难历程中,我们才逐渐懂得: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